新时代下,“老字号”如何继续擦亮品牌?最近,一场长达3小时的对话,在杭州新生代企业家和老字号掌门人之间展开。
老字号里,有胡庆余堂、张小泉、王星记等20多家熟悉面孔;新生代里,有万事利集团、大华集团、银杏谷资本等10多家青年势力。
这场“新老对话”,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也为老字号如何可持续发展这个课题给出了新思考、新出路。
百年“松丝汤包”要会讲故事
在现场,一款百年“松丝汤包”,引起了大家的热议。
“老字号”王元兴酒楼董事长王莉莉,带来自己的困惑:“我们家的汤包是放在松针上蒸的,配上秘制的骨汤,10个才卖6元。工艺复杂利润却很薄,怎么传承?”
“松丝汤包可以涨价。”新生代企业代表之一——万事利集团董事长屠红燕说,老字号要敢于叫价。考虑到老字号的消费群体比较固定,对价格比较敏感,屠红燕建议,提供两款松丝汤包,一款为原价,另一款为升级版,在原来的食材基础上做提升,把附加值做上去。
松丝汤包也可以不涨价。对此,楼外楼集团工会主席金莹有经验:“可以把汤包打造成爆款,带动其他品类消费。”金莹说,在楼外楼,每天早上有10元的早餐面,价格就很亲民。游客市民吃完面,也会考虑点其他的菜。松丝汤包也可以像这碗面一样,成为导流产品。
还有人提出,松丝汤包要会“讲故事”。这款汤包里,有源自满族人的宫廷工艺。在新媒体上挖掘汤包的故事,完全有潜力打造成朋友圈里的“网红”。
非遗天竺筷用创新打开市场
天竺筷,采用杭州天竺山的实心大叶箬竹精心加工而成。
这双筷子已有142年历史,是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它却面临困境:老掌门人已经70岁了,如何打开这双筷子的市场,把它做大做强?
屠红燕说,老树发新芽,就要勇于创新。如今,王星记和万事利合作,推出“印象西湖”文艺演出中的丝绸扇子,畅销到来不及生产;楼外楼和万事利联手,推出丝绸配杯具的G20会议伴手礼,也是卖到脱销,“我们不怕传统,就怕思维太传统”。
在胡庆余堂国药号有限公司总裁刘俊看来,创新意味着多尝试。目前,胡庆余堂里的一帮年轻人,正在研究一款“草本咖啡”。用中药做咖啡,这是刘俊他们“60后”不敢想象的。“要放手让新生代去做,不是因为他们经验丰富,而是他们处于潮流之中,对市场的判断比我们准确。”
天竺筷要打开市场,还要有所坚持。“老字号不管怎么变,都要遵循好的原料、好的品质、好的设计,这样才能把品牌的溢价能力牢牢维护好。”屠红燕说。
老字号可以做成景点发掘美学价值
是不是所有的老字号,都要拥抱市场?杭州市政协副主席、市工商联主席冯仁强认为,老字号除了做大做强、拓宽市场规模,也可以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延续下去。
在刘俊看来,弹棉花属于后者。“从经营的逻辑去考虑,弹棉花是没有盈利点的。”刘俊说,弹棉花不像是经营活动,更像是一个文化符号。纳鞋底、编竹席、扎铁桶……这些如同景点一般的存在,体现的是当地的历史厚重感。
荣阳包装有限公司经理黄迈,接办过不少老字号的包装业务。在他看来,老字号里有民族特性。“老字号不管能否市场化,在文化传承中,我们要有这种责任感,把这种独特的美学价值延续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