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岁年轻人于欢的故事,让上个周末被黑色笼罩。而实际上,“刺死辱母者”的悲剧,只是中国金融现状的缩影。
事件的起源,是于欢的母亲苏银霞向地产老板吴学占借款135万元,月息10%。苏银霞支付本息184万和一套价值70万的房产后,还欠下17万元无力偿还。月息10%,就相当于年息120%,苏银霞借的无疑就是高利贷。
那么,谈虎色变的高利贷到底有多可怕?
高利贷放贷人会跟借款人签订“假”合同,把高利贷的利息写成本金或者一次性扣除半年利息之类。这种方式称为“砍头息”。举个例子,借款100万,月息6分,当月实际到手只有94万,6万被作为利息扣除。
所以,当我们听到“一毛的月息”,实际上高利贷的资金价格都是指1元钱的月息,6分相当于年利率72%,1毛的年利率则接近120%,比5.31%左右的银行借贷(年)利率至少高出14倍。
一个熟悉民间借贷的朋友告诉我,高利贷公司在放贷时会提5%的“坏账风险金”,这也构成了高利贷公司的收入。
用他的话说,高利贷就是“先扒皮,再抽筋,最后榨干骨髓”。放高利贷惯用故意拖延借款人的还款时间的手段,到期债主能还上,要么关机,要么消失几天。因为合同很多会写入每天30%的违约金,这个数额5天就已经能翻到3倍了。
那么,苏银霞为何不去找银行和网贷平台借钱反而却铤而走险借高利贷?有金融圈的朋友开玩笑说,“辱母杀人案”其实是金融界的耻辱。这么多的金融机构,竟然没有一个可以给苏银霞提供贷款。
事实并非如此,金融机构也很委屈。
中国经济正处在一个漫长的下行周期,而经济下行,最为直观的反应就是民间资金紧缺。为了维持原有的生活水平或生产运营,借贷需求就急速增大。同时,因为经济状况不好,借款人很难按时还钱,导致坏账率持续走高。数据显示,目前中国银行业的不良率接近2%。
这无疑是一个恶性循环。
银行坏账率提高,风控收紧,对于次贷人群、小企业的贷款,越发严苛。而这群人的借贷需求又日益旺盛,于是,从2016年开始,线下贷款、小贷公司、网上的小额现金贷都集中爆发——新的经济体发展壮大,来吞噬消化这些新生需求。
根据风险管理理论,最简单的定律就是:将钱借给风险越高的人,越要收取高额的利息,以覆盖高风险。
因此,不论是线下门店还是线上平台,其利率都远远高过银行。
越是缺钱的人,越借不到钱,于是不得不卷入高利贷中,恶性循环一旦产生,会让这个下行周期,变得晦暗而血腥。一旦这个无序竞争的口子打开,就如洪水决堤般难以回旋。
不管是行业自律,还是监管施压,只是希望不要再出现下一个于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