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先临三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开发的智能化三维激光内雕机,应用前景很广。本报资料图片(吴元峰 蔡卡特 摄)
8月21日下午,国务院举行了首次专题讲座,主题是“先进制造与3D打印”。 主讲人卢秉恒,是我国机械制造与自动化领域著名科学家,也是我国3D打印领域唯一的工程院院士。
据人民网报道,卢秉恒在讲座中提到“中国制造在2.0、3.0领域还需要补课”,引起了总理的关注。
国家领导人关注3D打印新技术,这让浙江省3D打印联盟相关负责人非常兴奋。8月25日,他告诉记者:“从短期来看,3D打印新技术是经济转型升级的‘牛鼻子’。现在抓住抓好这个‘牛鼻子’,未来就有可能推动我们的传统经济实现转型升级,达到‘四两拨千斤’的大作用。”
实际上,浙江一些传统制造企业早已意识到3D打印技术的广阔前景,并积极投入研发。其中还有企业请到了卢秉恒这样的院士级专家。
记者从民间团体“浙江省3D打印联盟”获悉,目前浙江约有1万家企业在使用3D打印新技术,其中民企占了很大比例。
案例一
恒林椅业:借院士智慧,从“制造”迈向“智造”
像大多数的传统企业一样,原本以OEM/ODM模式为主的浙江恒林椅业股份有限公司,迫切希望从“浙江制造”转型成为“浙江创造”。
2013年,经人“牵线搭桥”,这家民企与卢秉恒院士合作建立了全国椅业第一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如今已研制出国内第一把运用3D打印技术的“私人定制”办公椅。
利用3D打印技术进行“私人定制”,是因为“恒林椅业”董事长王江林捕捉到椅业市场的“痛点”——电脑族越来越多,腰椎和颈椎等职业病频繁发生。
“3D打印技术,主要运用在座椅结构中用于承重的坐板和背板的设计,实现座椅和使用者臀部、背部的无缝贴合。”“恒林椅业”研发部经理戴泽斌说。
在“恒林椅业”位于湖州安吉县的研发部,有一台比人高的3D打印机。只要研发人员通过电脑,输入一堆客户数据,很快,3D打印机“身上”的机械手就会开始工作。
“打印出一个塑料坐板或椅背,只需两三天功夫。”王江林说,“虽然3D打印的材料成本是普通开模费用的2.5—3倍,但大大节省了时间成本,成为企业增效的高科技‘利器’。”
按照传统方式,新设计的坐板或椅背进入产品开模阶段(即按设计图制作首个成型产品),“生产产品的周期至少要两个月”。
不过,这种“私人定制”椅要比一般椅子贵不少。“考虑到3D打印的成本和个性化零部件必须单独加工等问题,个性化定制的座椅成本将是普通座椅的两到三倍,但新技术带来的舒适度是传统工艺远远达不到的。”“恒林椅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据报道,“中国椅业之乡”安吉县有椅业生产企业7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50多家。有统计显示,全球每两把椅子中就有一把是安吉制造的,然而由于用工成本上涨、出口需求下降等行业难题,安吉椅业面临产业发展瓶颈。当地不少椅业企业走的是为人家贴牌,搞代工生产的路子,但利润并不高。以当地一家椅业大企业为例,虽然年产值曾做到1.25亿元,但“利润只有3%至5%”。
王江林回过头去看,与院士合作搞研发,花大力气改变代工的“老路”,这条路算是走对了,“未来还要走下去”。
据介绍,今年9月“恒林椅业”可能还将与卢秉恒展开课题合作,把3D科技私人定制椅推向更高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