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喜欢呵呵笑的炒货店老板老孟 记者 陈中秋 摄
老孟,57岁,孩儿巷一家炒货店的老板,说话快,爱笑。
前几天,我从老孟的炒货店门前经过,听到他“咂吧”一下嘴,又来一句叹息:哎,板栗也卖得少了!
他的炒货店,两间连在一起,门口有两步台阶,店内有瓜子、花生、山核桃、板栗、番薯干……
去年夏天,我在这家炒货店,还买过跟炒货毫不相干的东西:凉皮。当时,老孟笑呵呵地解释:我算是跨度不大的,还有炒货店改卖凉席呢!没办法,夏天指尖要冒汗,捏不稳瓜子了,过了秋天再转回来……
后来,我又看到这家炒货店,卖起了卷大葱的山东煎饼,只是把里面的“大葱”换成了生菜和培根。老孟还叫了长相秀气的儿媳妇过来烙煎饼,门口一度排队等饼。
这么一来,我觉得老孟不仅说话有意思,做生意擅调方向,也蛮有一套。
所以我每次步行上班路过老孟的炒货店时,总会留意一下,炒货的淡季,他又会出什么新招?
后来,我看到他,又是笑呵呵地,敲敲打打,硬是把隔壁一间炒货门店,弄成了一家烤薯店。
儿子小孟不大理解,老爸这个岁数,为什么还这么折腾,很多炒货同行都是把店面暂时转租给别人,回苏北老家休息,冬季再来。“他跑了很多条街巷,说冬季(炒货旺季)到来前,专门辟出一间店做红薯,把它做透,柜台前烤红薯,后面柜台上摆上红薯的片、干、条、块、丝……”
很长一段时间里,儿子媳妇在老本行炒货店,老孟一个人则守在烤薯店。
两个店面共用一台监控,监控画面放在炒货店里。小孟说,烤红薯都是年轻人吃,孩儿巷周围老年人较多,红薯销量不太好,有时他在监控里能看到老爸的画面,看到有人路过,都要站起来,人家走过去,没有来买,他又坐下,笑呵呵的,看着心里蛮心酸的,但老爸不会轻易说,这次弄错了,毕竟,他来杭州20多年了……
前几天我听到老孟的那声叹息,可能是他20多年来面对炒货店的第一次。他一直都是笑呵呵的。
他并不在乎开出烤薯店的失误,而是为他做了20多年的炒货,预感“年终”数据大幅下滑而忧心。
老孟个头不高,跟一位伟人差不多。他往后捋了一把大奔头,笑着说,自己就是在小平南巡讲话后(1992年),担着竹筐挑子,一头塞满铺盖,一头盖着一口铁锅,坐火车到了杭州。
“下了火车,还不大敢到市中心,乡下来的嘛,一点点往城市外围走,走到拱宸桥那一带,看到了稻田,安顿下来。”老孟说,三个老乡搭班,一个在家炒瓜子、花生,两副担子挑出去卖。
老孟的据点在浙江麻纺厂(旧址在湖州街一带,新中国成立后浙江省第一个大型国有企业)门口,下班时,工人真多啊,根本忙不过来,杭州工人真当好,叫他装成包,大家都方便,也能提高生产效率。
老孟说,他觉得“生产效率”这个词很高级,自己卖瓜子还能用上,很高兴。他买来塑料包,出摊前封装好。一包卖5角钱。“当时一天能卖100多块钱,那是不得了啊,春节回家悄悄一说,老家半个村的人,都往南方来了……”
老孟的家乡,是苏北跟山东交界处的邹庄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