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城:来自历史属于未来 美丽城镇建设,不是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简单升级版,而是小城镇高质量发展的现代版。如果说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侧重环境治理,是在“形”上做文章,那么美丽城镇建设则把视野放大到城镇作用上,更多地在“魂”上做文章。 四月春色宜人,澄清门展现出昔日风采,与其正对的马头墙、青石路、木雕栏以及粉墙黛瓦,无一不诉说着古镇千年风韵。 “一步一历史、一物一故事。”带领我们参观的梅城镇党委书记何瑞洪在古城的一遍遍行走里认识了梅城。范仲淹在这里修过严陵祠,建了龙山书院(第一座州府办学的书院);孟浩然在这里写过诗;朱熹在这里教过书;陆游祖孙三代在这里当过官;《聊斋志异》青柯亭本在此刻印问世;“睦州诗派”“新安画派”在此孕育而生;抗日战争时期浙大西迁在此驻守办学……所有的细节,令人肃然起敬。 美,来自传承。文化是梅城的根和魂,只有让文化“站起来”,城镇才会真正活起来、美起来。在美丽城镇建设中梅城注重把握“老”和“新”的关系,做好历史文脉挖掘,给城镇留下了记忆,让人们记住了乡愁。 立足神态美,地域文化活态传承。梅城坚持考古前置,保护第一,共发掘古牌坊残件和石构件3030余件,还原三元坊等古牌坊10座,修缮历史建筑20余幢。成功举办中国州府文化论坛、严州古城诗词大会,《严州文化全书》第一辑正式出版。建成清邮局、德文化实践中心、烟草文化馆、浙大西迁展馆等文化展馆12个,全面活化和展示严州地域特色文化。 美,来自保护。不论是对古城肌理和风貌的保护、还是对全域生态环境的保护,梅城在美丽城镇建设开工之初就心怀敬畏。如今,在三江口的这片大工地上,千年古府的肌理正一点点从历史的尘埃中被剥出、复原。 立足形态美,古城综保纵深推进。构筑“三城拥三江”发展格局,根据“一轴一带一环六区”的古城保护利用功能布局,深化古城综合保护与利用。已初步形成正大街南大街、三星街东门街等集历史文化展示和生态景观休闲于一体的特色街区。实施“建新城、保老城”战略,在城西区块规划建设3.28平方公里的梅城新城,布局学校、医院、安置房、市民广场、农贸市场等基础设施。 美,来自发展。当地百姓迫切希望改善人居环境,迫切希望看到梅城复兴。当地在公共服务上把握“建”和“惠”的关系,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立足生态美,城乡环境不断优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棚户区改造为切入口,加快推进老城区有机更新,彻底改变古城空间紧、人口密度高、居住条件差的窘迫状况。目前,已累计完成棚改征收3000余户,核心区内迁出人口超7000人,约占集镇原有常住人口的1/4,“蜗居”“倒马桶”现象成为历史。全面完成集镇污水管网入户全覆盖和强弱电“上改下”工程,有效解决了集镇“空中蜘蛛网”等问题,交通拥堵、环境秩序状况不断改善。 “我们要打造三个梅城。”何瑞洪说,“历史的梅城、当下的梅城和未来的梅城,历史和当下的梅城,正慢慢呈现在大家面前。未来的梅城还有更多可能。欢迎大家多到梅城来看看,相信每一次来,都会有不一样的惊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