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
Eng|繁体||
时政要闻   领导重要讲话   新政解读   新政要览   图片新闻   杭网议事厅   区县传真
您所在的位置:
杭州网 > 杭州新闻中心 > 杭州新政 > 区县传真
 
梅城:从“古府”走向“典范” 为浙江美丽城镇建设提供杭州样板
2020-06-16 10:38:04 杭州网

浙江日报

专家点评:

梅城的底蕴非常好,是一个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城,坐拥三江口,风景优美,是拥江发展上游段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上一个重要的节点,还是杭黄高铁一个重要节点。经过几年的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建德花大气力投入梅城的建设,小城镇面貌有了非常大的改善,它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清晰地呈现了出来,所以我认为梅城是一个非常有竞争力的美丽城镇。还有梅城提出的数字治理,跟阿里云合作,要打造成为浙江省数字治理第一镇,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数字浙江是浙江省政府的一号工程,数字治理是智慧城镇的重要基础,现代城镇需要现代化治理,作为一个小城镇敢于在数字治理上积极探索,做出自己的特色,这是可圈可点的。

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浙江大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陈建军 教授

为什么是梅城?

在城乡格局中,城镇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乡村,具有独特的价值、独特的优势、独有的功能。

作为“两山”理念发源地,浙江从生态省建设起笔,率先开启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浙江,争创美丽中国示范区,在空间上逐步实现了美丽乡村、绿色城镇、生态城市建设的联动。然而,相对农村、城市的美丽,小城镇环境成为突出短板。

“我想,美丽城市加美丽乡村,再加美丽城镇,那就是一个完整的美丽浙江。”这句话道出了浙江建设新时代美丽城镇的战略考虑。2018年6月,在全省乡村振兴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省委主要领导提出要把美丽城镇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突破口,并就如何建设美丽城镇提出了“五问”。

在开展小城镇环境整治的基础上,怎样丰富城镇内涵、完善城镇功能、增强城镇软实力、彰显城镇特色,让美丽城镇与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美美与共、各美其美?怎样通过城镇的产业发展,带动乡村产业振兴,推进农业的规模经营?怎样发挥城镇的集聚效应,让更多的农村人口就近城镇化?怎样把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让农民更好共享发展成果?怎样强化乡镇的统筹能力,更好地加强对村一级的领导和指导?

同年8月19日,省委主要领导对梅城作出了“打造新时代美丽城镇、再现‘千年古府’新面貌”的重要批示。

此后一年,梅城聚焦承办全省美丽城镇现场会和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验收,坚持生态优先强保护、文化传承微改造、以城带乡惠民生、改革创新破难题的原则,励精图治、创新实干、担当作为,全力推进规划编制、建设管理、整治提升等各项工作,积极探索“六美共建”的梅城路径,于2019年7月成功通过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考核验收并被评为样板镇;同年9月6日,全省美丽城镇现场会在建德召开,梅城是现场会唯一现场考察点,得到省、市领导高度肯定和媒体广泛报道。

那么,在美丽城镇建设这条路上,梅城到底做对了什么?

打好再现“千年古府”、凸显自然山水、展示现代文明“三张牌”,在发展定位上把握好“城”和“乡”的关系,在城镇建设上把握好“老”和“新”的关系,在产业发展上把握好“破”和“立”的关系,在公共服务上把握好“建”和“惠”的关系,在体制机制上把握好“统”和“分”的关系。

梅城既注重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城镇有机更新,又注重发展特色产业、强化动力支撑;既注重古城综合保护开发、传承优秀历史文化,又注重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展现古府新姿,不断提升城镇功能、增进群众福祉,同步推进生态美、形态美、神态美、业态美、社态美和心态美。

美丽城镇建设给梅城带来的变化和收获是多方面的:推进了一批遗留问题的解决;加快了人口的集聚;促进了产业持续转型;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张扬了严州地域文化。同时也为杭州市美丽城镇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探索和启示作用。

梅城:来自历史属于未来

美丽城镇建设,不是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简单升级版,而是小城镇高质量发展的现代版。如果说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侧重环境治理,是在“形”上做文章,那么美丽城镇建设则把视野放大到城镇作用上,更多地在“魂”上做文章。

四月春色宜人,澄清门展现出昔日风采,与其正对的马头墙、青石路、木雕栏以及粉墙黛瓦,无一不诉说着古镇千年风韵。

“一步一历史、一物一故事。”带领我们参观的梅城镇党委书记何瑞洪在古城的一遍遍行走里认识了梅城。范仲淹在这里修过严陵祠,建了龙山书院(第一座州府办学的书院);孟浩然在这里写过诗;朱熹在这里教过书;陆游祖孙三代在这里当过官;《聊斋志异》青柯亭本在此刻印问世;“睦州诗派”“新安画派”在此孕育而生;抗日战争时期浙大西迁在此驻守办学……所有的细节,令人肃然起敬。

美,来自传承。文化是梅城的根和魂,只有让文化“站起来”,城镇才会真正活起来、美起来。在美丽城镇建设中梅城注重把握“老”和“新”的关系,做好历史文脉挖掘,给城镇留下了记忆,让人们记住了乡愁。

立足神态美,地域文化活态传承。梅城坚持考古前置,保护第一,共发掘古牌坊残件和石构件3030余件,还原三元坊等古牌坊10座,修缮历史建筑20余幢。成功举办中国州府文化论坛、严州古城诗词大会,《严州文化全书》第一辑正式出版。建成清邮局、德文化实践中心、烟草文化馆、浙大西迁展馆等文化展馆12个,全面活化和展示严州地域特色文化。

美,来自保护。不论是对古城肌理和风貌的保护、还是对全域生态环境的保护,梅城在美丽城镇建设开工之初就心怀敬畏。如今,在三江口的这片大工地上,千年古府的肌理正一点点从历史的尘埃中被剥出、复原。

立足形态美,古城综保纵深推进。构筑“三城拥三江”发展格局,根据“一轴一带一环六区”的古城保护利用功能布局,深化古城综合保护与利用。已初步形成正大街南大街、三星街东门街等集历史文化展示和生态景观休闲于一体的特色街区。实施“建新城、保老城”战略,在城西区块规划建设3.28平方公里的梅城新城,布局学校、医院、安置房、市民广场、农贸市场等基础设施。

美,来自发展。当地百姓迫切希望改善人居环境,迫切希望看到梅城复兴。当地在公共服务上把握“建”和“惠”的关系,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立足生态美,城乡环境不断优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棚户区改造为切入口,加快推进老城区有机更新,彻底改变古城空间紧、人口密度高、居住条件差的窘迫状况。目前,已累计完成棚改征收3000余户,核心区内迁出人口超7000人,约占集镇原有常住人口的1/4,“蜗居”“倒马桶”现象成为历史。全面完成集镇污水管网入户全覆盖和强弱电“上改下”工程,有效解决了集镇“空中蜘蛛网”等问题,交通拥堵、环境秩序状况不断改善。

“我们要打造三个梅城。”何瑞洪说,“历史的梅城、当下的梅城和未来的梅城,历史和当下的梅城,正慢慢呈现在大家面前。未来的梅城还有更多可能。欢迎大家多到梅城来看看,相信每一次来,都会有不一样的惊喜。”

老百姓的美好生活

是更大的命题

梅城,给予了我们理解美丽城镇建设工作的一些新思路和新视角。

什么是生活空间?这源自美好生活的向往。空间修缮之后,大家能够有更好的生活品质,人又开始回来,老百姓仍然可以继续他们的生产生活。什么是经济带动?这源自整体价值的彰显。城镇空间被修复后,很多功能得到体现,特色文化彰显出来,自然对旅游、招商、产业发展等有了带动作用。什么是特色彰显?无论是美丽城镇建设,还是特色发展,都应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特色未必富有持续的生命力,但持续的生命力,天然具有特色。

立足业态美,产业结构转型提升。梅城征收整治“低散乱”企业31家,倒逼淘汰落后产能企业210余家、腾出空间7万多平方米,建成特色小微园2个,入园企业180余家。推进古城业态调整,加大麻糍,烤饼等本地业态的培育力度,导入文创休闲、主题民宿等多元业态,梅庄智慧民宿、金源昌客栈、研几精酿餐厅、舒羽咖啡对外营业,古街区业态二轮招商有序进行,严州之心、商贸综合体等文旅项目开工,运河集团投资20亿元的古城综保、浙旅集团投资20亿元的江南秘境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并推进。

如果说环境的改善是美丽城镇建设的序曲,文化的挖掘是塑造“百镇百面”的风格,那么文明提升则是为了小城镇的清奇风骨。

立足社态美,创新治理促和谐。注重把城镇建设和基层治理有机结合起来,顺势破解诸多历史遗留问题,着力补齐民生短板、公共服务短板,营造和谐有序的良好社会生态。建成“一站式”党群服务中心、一板桥邻里中心,推进智慧城镇建设,强化与阿里云公司合作,完成数字梅城项目一期,打造杭州城市大脑首个乡镇级平台。

立足心态美,共治共享强共识。以提升老百姓幸福感和获得感为落脚点,加快推进基础配套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质量。传承弘扬千鹤妇女精神,夯实基层组织战斗堡垒,全员发动干部群众投身美丽城镇建设,“民间街长”“三老志愿服务队”等发挥积极作用,调解矛盾纠纷200余件,服务2000余人次,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明显提高,共治共享的良好格局初步构建。

“在我们看来,把握美丽城建工作定位,要将美丽城镇建设摆到深化‘八八战略’的历史高度来认识;将美丽城镇建设摆到我省深入推进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的重要支点来认识;将美丽城镇建设摆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龙头’地位来认识;将美丽城镇建设摆到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来认识;将美丽城镇建设摆到全域有机更新的角度来认识。”何瑞洪说。

山水为卷,时光作笔。如今,这座有灵气、有历史、有文化的千年古城即将迎来它的“新时代”——随着美丽城镇建设的稳步推进,梅城将再现“千年古府”新貌,打造新时代美丽城镇的典范,成为钱塘江上游一颗闪耀的明珠。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朱 言    编辑:高婷婷    
『相关阅读』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大政纵览
 

·2020年杭州市两会

·春风又绿江南岸 一步一履总关情

·杭州市人大常委会会议

大政图鉴
 
临安青山湖湖底隧道封顶 ...
 
小红车“下乡”
 
踏“祥云”而来 首架杭 ...
 
爱心献血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建站服务  |  帮助信息  |  联系方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  浙公网安备:33010002000058号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 2001 - 2019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