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体,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实现由阴到阳的转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父母、祖先,人们置身在自然的世界里,当然会联想到自己生命的来历,当我们在自然面前感动的时候,感恩之心也会油然而生……”
昨天,正清明。午后的拱墅区图书馆二楼报告厅,挤满了来听课的人。由拱墅区委宣传部举办的“国学一字堂”正式开讲。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董平教授,围绕感恩为大家带来了主题为《孝》的讲座。他提出,百善孝为先,清明节就是中国人的“感恩节”,在这一天我们心怀感恩之心,怀念前辈,祭拜先人,讲“孝”有着特殊的意义。
清明节,始于唐代,是人们整合了上巳节、寒食节习俗而来的。在介绍了清明的来历与其蕴含的“孝”意义后,董平说,人之生命是父母亲给的,抚养你长大,没有任何理由不对父母感恩,应孝贯穿于人的始终。古时《孝经》记载,“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流传至今,我们可以理解为,孝就是从侍奉父母开始,到最终在社会上站稳脚跟,立生处世。孝不仅仅是对父母亲的孝敬,当每个人离开家庭走向社会,同时就把“孝”这样一种品质带入社会中对朋友的诚信、工作的诚恳和国家的忠诚,有了其社会意义。
“而‘忠’的原意就是正心,你想说的、做的要符合自己的心灵状态,忠于自己的正心;‘恕’就是推己及人、换位思考;在要求子女‘孝’的同时,父母也要做好榜样,做一个慈父慈母……”一个多小时的讲课中,董平围绕孝的内涵、孝的由来、孝的历史、孝的经典娓娓道来,回答了孝与个人、家庭、社会的关系,帮助市民厘清了“愚孝”等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文一街小学四年级学生顾雯婷昨天在母亲的带领下来到了国学一字堂。“听了这堂讲座,现在我知道‘棍棒下出孝子’是错的了。”顾雯婷豁然开朗。
另据了解,“国学一字堂”的开讲,是拱墅区打造学习型城区的一个重要抓手,一字堂从四月份开始,每月开讲一次,全部免费向市民开放。国学一字堂的主旨就是学习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传统,以文化人,以学养人。国学一字堂的特色在于精、在于微,将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核心意义和基本价值的元素抽取出来,阐述其内涵,深入其本质,活化其表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以此为杭州市民好学、爱学、要学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为提高市民的人文素养和文明素质提供一个崭新的渠道,为杭州市建设学习型城市提供一个基层的样板示范,使大家学有所知、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学有所行。
据了解,除了讲“孝”外,“国学一字堂”接下来还将通过解读“和”、“仁”、“礼”、“智”、“信”、“义”、“善”、“贤”、“廉”、“德”、“悌”字,带领市民进一步深入地读懂国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