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东方品质之城、幸福和谐杭州建设的主要内涵
周旭霞(杭州市社科院经济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解读之五:“三城三区”建设融入“五位一体”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五位一体”。“五位一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突出了经济建设是中心、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基础、生态文明建设是重要条件。五个方面的建设,相互联结,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提高。
杭州提出的“三城三区”与“五位一体”高度一致,是“五位一体”建设在城市发展中的有效载体。如学习型城市建设包含了政治、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建设,创新型城市则强调了经济的建设。三大示范区建设更是“五位一体”的具体展现。如城乡统筹示范区建设主要是从经济的视角加以推进,安居乐业示范区建设是从文化与社会层面加以推进,人文法治示范区建设是从政治的高度加以提升。
杭州“三城三区”建设是“五位一体”发展领域和范围的具体拓展,顺应了杭州广大市民的殷切期盼,绘就了杭州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
解读之六:率先走出一条创新驱动科学发展的新路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出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为我国今后一段时期提供了指导方针。同样,杭州“创新型城市”建设也为城市发展指明了方向。
《决定》提出,率先走出一条创新驱动科学发展的新路,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围绕促进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以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为载体,积极推进协同创新,建立完善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不断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经济史表明,经济发展是创造性破坏,是靠创新引领。经济发展并非是的单纯的数量增加,而是要追求质的飞跃,唯有创新才是经济发展的真正“驱动力”。过去杭州众多民营企业,主要是靠丰富的、廉价的劳动力。当下,劳动者工资水平已经开始上升,劳动力成本不再低廉,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继续保持杭州经济持续发展,急需践行科学发展观,转变原有的经济发展方式。依靠技术进步、自主创新和提高劳动力素质,切实增强产业竞争力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解读之七: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改革开放30多年来,杭州农业农村快速发展,但总体上与主城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农业现代化仍然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
《决定》提出,坚持“四化同步”,继续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强工补农、强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共同繁荣,打造城乡统筹示范区。
一是需要把保障农民权益放在首要位置,把发展新型农村社区作为切入点,推进城镇化。二是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要不断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三是把农民工纳入城镇公共服务范围,促进城乡之间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四是加强农民和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广开就业门路,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农民和农民工就业创业能力,为稳步实现农民收入长效增长创造条件。
解读之八: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让百姓安居乐业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自古以来,安居乐业是老百姓的期盼。那么人们怎样才能安居乐业?关键是解决好民生问题,尤其是解决社会最关切的问题。民生连着消费内需、连着城市发展、连着社会公平,既是社会问题也是经济问题。只有以人为本,把改善民生当作是城市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实在在解决老百姓生活中的困难,人们才会安居乐业,社会才能和谐稳定。
《决定》强调了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提出了推动具有杭州特点的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社会文明“三位一体”和谐社会建设,部署了未来深化“民生十项工程”,促进“安居乐业示范区”建设。
解读之九:深化“我们的价值观”主题实践活动
《决定》要求深化“我们的价值观”主题实践活动。这对于建设人文法治示范区非常重要。近两年来,杭州在开展“我们的价值观”方面举措频出,效果显著,这些活动有助于推进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扎根群众,形成人民群众普遍的价值追求,也是“人文法治示范区”建设中的人文基础。
价值观是人们思想中的深层信念系统,价值观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思想深度和思考维度,也展现了一个城市市民的精神家园。十八大报告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高度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杭州“我们的价值观”实践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必然的内在逻辑,有许多共同、共通之处,主要体现在“四个一致”。
一是终极目标一致。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提出了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目的就是设置“制高点”,为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基础。“我们的价值观”主题实践的实质上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尝试,其根本目标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群众、植根群众,进一步引导群众,在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不断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二是主题表述一致。十八大报告用了12个词,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分别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主题。虽然是从“三个层面表达”,但是反映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的价值观”则是根据12个月中的不同的思想文化历史主题,概括提炼出了民生、礼仪、诚信、感恩、奉献、关爱、信仰、责任、科学、爱国、创新、和谐等12个关键词,这12个词同样对应和交汇了十八大报告中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体现了主题的统一性。
三是基本层面一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均衡表述,涵盖所有群体的要求,立意高远。而植根于大众化实践的“我们的价值观”,首先立足于公民层面,从城市社会公众诉求的实际出发,在最基本、最基础、最基层的内容切入或突破,同时又兼顾了国家和社会层面。如十八大报告提出“民主”,“我们的价值观”则重于“民生”,其内在联系有一致性。因为在杭州社会建设的实践中,坚持问需于民、问情于民、问计于民、问“责”于民、问绩于民,以民主促民生,以民生建设的基本成果体现民主,使“三城三区”建设根植于人民群众幸福感较好得到满足的基础之上。
四是逻辑衔接一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奋斗目标,在12个词的背后,则寄托着当代中国人民对“美丽中国”的理想和期待。同时,这些主题词本身的语义所及,使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美好理想和中国人民追求的思想理念,最大限度地形成了良性的衔接和融合。“我们的价值观”体现了杭州“五位一体”建设特征的群众实践,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与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了统一的逻辑联系体,引导人们积极构建向上向善、尚德尚礼、和谐和睦共有精神家园,体现了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价值诉求,也因应了各阶层各方面群众的价值期待,彰显了当代中国的主流价值导向。
解读之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创新社会管理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
《决定》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对创新社会管理进行了全面部署。当前,社会管理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需要用法律规范社会管理的日常工作,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如亟须提升市民的法律素养和法治意识,养成依法有序维护权利、解决矛盾的习惯和能力,亟须教会社区居民如何尽义务、分享小区利益,形成互助互爱的小区文化。
把杭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让杭州市民的权利更加有保障,要让杭州市民生活得更有尊严,“人文法治示范区”的建设,与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相呼应,也为杭州未来的法治行动提供了基本指引。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遵法守法用法意识,形成人人懂法,人人守法的良好的社会氛围。
解读之十一:打造美丽杭州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决定》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生态型城市,打造美丽杭州,走在全国全省前列。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生态型城市建设,一是回应广大市民的迫切诉求。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广大市民对生活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广大市民希望喝上更干净的水、呼吸更新鲜的空气、吃上更放心的食物,生活在优美宜居的城市。建设生态型城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着力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二是城市发展理念的重大转换。杭州把生态型城市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体现了杭州更加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利于从根本上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从而为建设美丽杭州,实现城市的永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落实生态型城市建设的各项举措的同时,还要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提高公众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增强全社会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