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江南《水浒》旅游景区的主要景点方腊洞位于浙江淳安县境内,是为纪念农民起义领袖方腊而建。
方腊(?-1121),又名方十三,睦州青溪(淳安)万年乡人,出身佣工,于宋徽宗宣和二年十月,在万年乡碣村屋后的漆园誓师,自号“圣公”,建元永乐,聚众百万,攻克六州五十二县,威震东南半壁江山。1964年郭沫若同志亲笔题写了“方腊洞”三字,制碑立在方腊洞前。在聚义洞附近有练兵场和点将台遗迹,由张爱萍将军亲笔题字。然而对于方腊的籍贯、起义、被捕时间,其妻姓氏问题历来颇有争议,是块奇石,破释了“圣公方腊”诸多疑团。最近,笔者走访了“方腊起义刻石”发现者邵中先生,了解了邵中发现“方腊起义刻石”的奇缘趣事。
一花一世界,一石一历史。这块刻着方腊起义事件的石头在历史的滚滚浪涛中幸存了下来。假如它是方腊起义失败那年所刻,那么走到今天,已整整九百年。九百年,历经多少沧桑?刻石无声,不能回答,但刻石上一横一竖雕刻的字迹,似在向后人讲述着那段战火纷飞的过往……
邵中回忆道,1988年3月,我在潭头乡(现文昌镇)担任党委副书记,一次该乡王家源村发生森林火灾,我带领村民上山灭火,在灭火中发现村民在山上拾到了一面铜镜。出于好奇心,我向村里的老农询问了这一带过去的情形。据村民介绍,王家源村这里过去叫“寺桥头”,门前畈叫“寺前畈”,王家源有二条源,左源为丰源,右源为塔心青山源,“寺桥头”是两源交汇的山塬,早年这一带有和尚庙和尼姑庵;“丰源院”是王家源的古寺院,现遗址尚存。附近村民在劈山、平基、挖水渠时,经常挖到古兵器和埋在地下的古砖旧瓦等。据反映,农户王仁杰家在几年前曾挖到一块有字的天然鹅卵石,我随即来到王仁杰家,老王介绍说:79年他在挖屋基时,旁边有棵直径约一米多粗的古樟树根,对其屋基有影响,于是他将樟树根四周挖开,开挖至二米多深时,挖出一块粘结黄土的石头,在一次大雨之后,发现石头上有字,觉得奇怪,就没把它当作屋基石垫掉,当我问他有字的石头现在何处,他说“开始放在屋檐下,后搬到外面水池边当踏脚石,因时间太久又无用,现不知去向,你若有兴趣,可到前面水池阴沟里找找”。我按照他指的方向,很快在水池边淤泥里发现了那块石头,便将裹满淤泥的石头搬出洗净,发现是一块天然的鹅卵石,石面四周均刻有文字,因我喜好收藏钱币、古玩、奇石,觉得这是一块有收藏价值的石头,就把它带到办公室,晚上着手探究。当发现这是一块记载方腊生平及起义时间、地点等内容的刻石后,第二天我就向国家、省、市新闻媒体发稿,报道这一重大发现。随后,浙江省水浒研究会,国家档案局,国家、省、市、县文保部门均来信来电了解情况,要求调取石头,有关文博专业研究人员也纷纷赶往王家源发现地。“方腊起义刻石”,在一次参与全省特色文物展后,被国家文物部门评为国家一级文物!
↑宋·方腊起义刻石 淳安县博物馆藏
“方腊起义刻石”,重17.75公斤,呈不规整的椭圆体,长39厘米,四周略作长方形,宽度分别为16、12、11、16厘米。四面皆阴刻楷书铭文,共11行87字,内容连贯,全文如下:
“□□□□庚子十月初九日,睦州青溪县万年乡方十三作逆,名臈(腊),妻姓邵。至十二月出洞,初五烧人家屋,打到杭州,便打秀口(州),城不开。丑年三月,天兵捉焉。四月廿七日,辛太尉入洞,收下入京,改为严州淳安县。丰源院僧用琴记。”
↑宋·方腊起义刻石 淳安县博物馆藏
“方腊起义刻石”记载的关于方腊起义的时间、地点以及义军攻打赵宋王朝州、县的路线,都与史志、宗谱等所记相吻合。方腊起义军能在短短的两三个月里夺取六州五十二县,使“东南大震”,这是宋朝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
丰源院用琴和尚因寺院被烧,无家可归,坐在丰溪边受冻挨饿。用琴和尚是方腊起义的目击者和“受害者”,他用刻刀将方腊起义的全过程刻记下来。
“方腊起义刻石”,文字通俗,内容具体,特别是“初五烧人家屋”一句,带有关键意义的记实,据《严州图经》及《淳安县志》载,丰源院在县东北安乐乡,五代后梁贞明二年(916年)建。近年,丰源院遗址附近出土的砖块,经鉴定为五代至宋的遗存。
丰源院,当年香火旺盛,香客络绎不绝。寺院距离宋青溪(今淳安)县城约30公里,与宋分水县(现属桐庐县)的塔岭为邻,是方腊义军进攻分水、桐庐的必经之路。据史料记载,方腊起义军所到之处,两院必烧,一是书院、二是寺院。在当时形势下,丰源院自然也难以幸免被烧之灾,用琴和尚作为一个脱离世俗尘缘的僧人,如果不是危及其基本生存条件,决不会涉足时务,去刻石纪实以示后人。僧人用琴刻石,实为当时实景所致和真情流露。
从文物史料的角度来看,王家源“方腊起义刻石”,对于研究北宋末年方腊起义的历史,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
“方腊起义刻石”,现陈列于淳安博物馆,是淳安县目前唯一的国家一级文物,亦是淳安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