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与“物”并重,藏在浙大里的宝藏博物馆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7-12 16:25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在研究和教育的使命上,博物馆与院校有着天然的契合。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总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是一家艺术史教学博物馆,涵盖了从史前文明到近现代各个时期的珍贵文物艺术品,不但是浙大校园内的一个重要文化地标,更成为了艺术爱好者和历史研究者们向往的殿堂。2024年5月8日,第五批国家一级博物馆评估结果公示,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成功入选。

缘起:让中国艺术史回家

乘坐地铁5号线到达蒋村站,从A2口出发,便会看到一座以灰红为主色调的博物馆,这就是浙大艺博馆。这座四层建筑由美国纽约格鲁克曼·唐建筑师事务所主持设计,朴实的清水灰砖给人亲切之感。从现代线条的室外空间步入大门,巨大的落地窗下,暖阳的光影如水波般流动,长廊大厅犹如手卷,可依次游览四大展馆,徜徉历史的星河。

走入“造物之美”展厅,从玉器、青铜的刚柔并济,再到陶器、瓷器的返璞归真,艺术与考古交融贯通。这其中,最为引人注意的便是颜真卿的《西亭记》残碑,这是唯一一件颜真卿宦游湖州时期的存世碑刻。残碑之上,笔迹行云流水,雕刻与岁月冲刷赋予了石碑沉淀的味道,观众还能够从布光上清晰看到残碑的每个细节,可谓妙趣横生。

↑2008年12月4日,方闻先生夫妇在普林斯顿大学与殷农建筑师讨论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方案

这座高校博物馆,由浙江大学与国际著名艺术史学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教授方闻先生共同倡议设立。作为在西方的中国艺术史学科的主要创始人,反观祖国艺术史学科的发展现况,方闻先生晚年有一个心愿——让中国艺术史回家。他想做三件事:建一个博物馆、建一个学科、办一个研讨会。2008年春天,方闻先生来到浙江大学,出席了“艺术史与考古学科建设讨论会”,为博物馆建设选址、规划。2009年,这一倡议在学校获得通过。2011年5月22日博物馆奠基,并于次年11月5日开工建设。

↑2011年5月22日,方闻先生夫妇在浙大紫金港校区西区工地参加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开工仪式。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艺术史在西方经历了从无到有、日益发展、不断完善的艰难经历,我们这一代学者见证并促成了这一过程。如今,中国艺术史回归祖国的时机业已成熟,在中国高校普及艺术史教育、建立具有高水准的艺术史教学博物馆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方闻先生在给浙大艺博馆开工典礼的贺信中,写下了自己的希冀。为铭记方闻先生对中国艺术史研究和浙大艺博馆建设作出的重要贡献,博物馆中的图书馆被命名为“方闻图书馆”。

使命:以实物教学开阔国际视野

不做“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的博物馆,从设计之初,浙大艺博馆就立志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探路,注重实物教学、以实物为证据进行研究。2019年9月,浙大艺博馆正式开馆,并向社会公众开放。

大学拥有自己的博物馆,最大的便利是什么?浙大艺博馆的使命主要是服务学校通识教育、专业教学和社会公众教育。区别于地方博物馆,浙大艺博馆采用与专业学院融合办馆的模式,策展、研究、转化等工作紧密依托浙大艺术与考古学院师生,邀请多领域专家参与指导,并开展链条式文博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一方面培养浙大学生对本国文明的认识,深化民族认同;另一方面培养其多元文明意识,开阔国际视野。

可以说,对于文博乃至人文大类师生,最好的教室在展厅和库房,博物馆是教学中移动的“桃花源”。浙大艺博馆打造了一系列博物馆课程,如服务学校《历代绘画中的中华文明》《色彩学概论》等通识课程开设展厅教学;“造物之美”“盛世修典”等常设展为学校的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提供“第二课堂”;“交流与共新:丝绸之路上的亚洲文明”主题特展的策展工作与学生课程相结合,鼓励学生深度参与展品研究、展览策划与实施等全过程。

就在最近,“博物馆收藏”作为2024年春学期课程,在浙大艺博馆开课。文博专业本科三年级的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学习藏品整理和库房重整两项重要工作。任课教师毛若寒说:“课堂上介绍的博物馆收藏知识以图文视觉形式为主,而艺博馆为学生提供了亲手整理教学藏品、沉浸式体验藏品管理工作的实景教学。”

自开馆以来,浙大艺博馆成功入选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教育部“2024年度全国高校综合性教育实践体验基地”等国家级、省级教育实践基地,打造了高校博物馆教育“浙大样板”。

展览:交流共新的博物空间

约公元前3000年,在美索不达米亚发现的一块楔形文字泥板上,细腻、琐碎、形象地记录了当时百姓的生活状态,展现了人类远祖古老的智慧;在丝绸之路上,金属、丝绸、陶瓷、玻璃、雕塑等商贸与宗教物品得以流通,于是人物动物纹马具装饰铜板、唐三彩凤首陶瓶、灰色片岩弥勒菩萨坐像在这里被一一发掘;出土于西安的一件酒神骆驼陶俑,驼囊上的模印人物被认为是希腊酒神的形象,是东西方文明在遥远时代交流的有力佐证……

今年5月10日,“交流与共新:丝绸之路上的亚洲文明”主题特展在浙大艺博馆开展。恰逢浙江大学建校127周年和浙大艺博馆开馆五周年,浙大艺博馆联合日本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陕西考古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良渚博物院、杭州博物馆等单位,将跨越五千年的210余件/套文物集中在同一个时空,讲述亚洲文明的产生、发展和交流互鉴。

迄今为止,浙大艺博馆已成功推出了数十场展览:“汉唐奇迹——中国艺术状物传统的起源与发展”“魏风堂堂——云冈石窟的百年记忆和再现”“乐居长安——唐都长安人的生活”……一场场涵盖艺术、考古和工艺等多元领域的展览,不仅丰富了观众的文化视野,也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浙大艺博馆将馆内四号展厅作为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常设展厅,以孜孜不倦的“学术人”姿态开展研究和成果利用,不断推陈出新,为观众呈现一场场当代视角下的匠心展览,助推文明交流互鉴。

著名考古学家、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馆长刘斌说:“五年来,我们珍视每一位来访者的体验和感受。博物馆不仅是展示历史与文化的场所,更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致力于打造一个更加多元化、国际化的博物馆。我们将加强交流与合作,举办更多高水平的展览与教育活动,为观众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

开放:充满人文关怀的公益课堂

“能看见,却不愿与我们对视;能听见,却从不与我们互动;能说话,却很难与我们交流。他们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在遥远而漆黑的夜空中独自闪烁。”孤独症儿童被称为“星星的孩子”。据统计,2023年中国孤独症患者超1300万,孤独症儿童超过300万。

4月2日,适逢第17个世界孤独症关注日之际,一场充满人文关怀与艺术温度的盛宴——“文明的心光——浙江省孤独症学生画展”在浙大艺博馆拉开帷幕。良渚文明的神秘符号、三星堆的青铜传奇、山海经的奇幻世界、敦煌壁画的绚丽飞天、阿克苏克孜尔壁画的西域风情……那些中国古代文明中的璀璨瞬间,在孤独症学生们的笔下以原创画作的形式一一亮相。展出的作品中还包括了2023年度浙江省残障人士艺术作品展评的部分获奖佳作。

▲公益教育项目“游于艺”中小学实物教学及推广计划

“虽然我不是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但他们的作品展现出来的用色和笔触真的很让人震撼。”浙江大学信息工程专业大三的郑同学和吴同学特地从玉泉校区赶来看展,第一次看到孤独症学生的艺术作品非常感慨。

刘斌说:“希望通过此次展览,让更多的人关注和帮助这些特殊的孩子,让他们打开心灵之窗,感受世界的美好。浙大艺博馆将不遗余力地推动公众教育,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当下,浙大艺博馆在服务浙大师生的同时,也辐射社会公众,配合展览推出了“方闻艺术与考古”“浙大东方论坛·文明之光”“艺博文化”三大系列讲座,主题涵盖历史、考古、艺术、建筑等多类学科,传播最前沿的艺术与考古学术研究成果。除此之外,浙大艺博馆还定期举办实验性活动坊和实物教学的艺博体验坊,与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联合举办“非遗之美”体验营。开馆至今,浙大艺博馆已与校内多个学院及多家文博单位合作,共同策划并成功举办了数百场公益学术讲座和公益教学活动。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公益讲座

为了更广泛地传播博物馆的展览内容,提升社会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浙大艺博馆已累计培养志愿者逾360人,其中社会志愿者与学生志愿者比例约为1:1。一流大学需要建设一流的教学博物馆,未来,浙大艺博馆将以研究和教育推动传承和传播,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不断开启“文”与“物”并重的崭新篇章。

作者:楼玮玥,本文刊登于《杭州》杂志2024年第9期。

▼延伸阅读▼

“博物馆之城” 让杭州记忆“活”起来

在海塘遗址博物馆里探寻“杭铁头”精神之源

《湖山镌永策展手记》纪录片首次公开

怎样带孩子逛博物馆,才不算白去?

来源:杭州杂志(ID:hangzhouweekly)  作者:楼玮玥  编辑:郭卫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