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浒传》遇见钱塘泗乡方言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5-17 11:23   

一部《水浒传》半部在杭州。作为钱塘泗乡人,读着《水浒传》的宋江和一百零八将的故事,有一种情愫在心弦中轻轻抚动。

一、初中课文“邂逅”了泗乡方言

自小听大人讲《水浒传》梁山好汉的故事,还有《逼上梁山》的电影,让我对林冲、鲁智深等人物印象颇深。上世纪80年代初,正在白茅湖的袁浦中学读初中,语文课上读到《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成为我和钱塘泗乡方言在《水浒传》的初次遇见。

那会正值武打片《少林寺》风靡全国之时。十二、三岁的我,特迷恋少林高手拳出带风、蹿房越脊的功夫。放学后,几个开裆裤“死党”粘在一起,在袁浦五一大队,现在叫“袁家浦村”的道地上舞枪弄棒,捉对厮杀,全身油出汗出。

“快点回去吃夜饭!”直到家长一声断喝,“各高手”才悻悻停战。在三伯父家,堂哥正玉年长我6岁,不知从哪里搞来一本“少林功夫拳法”绘本,我如获至宝。偷偷摸摸在自家小竹园一角挖了个深坑,每天在坑中纵跳,心中豪生仗剑走天涯的游侠梦。自然而然,对鲁提辖对镇关西郑屠豪气绝杀的三拳之功夫,羡慕得口水直流。

但是课文中女主角所述,“奴家是东京人士,因同父母来这渭州投奔亲眷,不想搬离南京去了。”其中“亲眷”一词,为什么迵然不同平时书面语的“亲戚”写法?为什么相当部分语言用词,有我们钱塘泗乡话的影子?一直在乡土懵懂少年心中写上了问号。

成年后,虽草草翻过几次《水浒传》,但常关注一百零八将打打杀杀,劫富济贫,没有留意文字中的泗乡元素。近期,细读《水浒传》中一些字句,浓浓的乡音,如同走进宋元时代的钱塘泗乡。

二、《水浒传》随处可读到泗乡土话

“亏杀了这个干娘,我又是个没脚蟹,不是这个干娘,邻舍谁肯来帮我。”

如果有一台录音机,播放这句女声,作为一个钱塘泗乡人,“亏杀” “没脚蟹”“邻舍”几个字词,是否妥妥地让你感觉,这是一个钱塘沙的本土女子和别人讲述一件刚解决的难事。其实,这是元明时期,施耐庵所作的《水浒传》中第二十六回场景中,潘金莲对武松和邻居们所说的话。而小说中的泗乡话随处可见。

【活闪】

水浒好汉一百零四位:活闪婆王定六。

活闪”泗乡话“动雷活闪”意思为“闪电”

【撮药】

叫庄客去县里撮药来,与你老母亲吃。(第二回)

“撮药”泗乡话意思“照方子到中药店配药”

【拕】

却才拕了些包裹,提了短棒,出去了。(第三回 )

“拕”泗乡话意思“拿,或取”

【拨他】

为因俺这里无人帮护,拨他来做提辖。(第三回)

“拨他”泗乡话意思“让他,给他”

【家生】

智深道:两件家生要几两银子 。(第四回)

“家生”泗乡话意思“器具”

【担脚】

当日便叫杨志一面打拴担脚,一面选拣军人。(第十六回 )

“担脚”泗乡话意思“红白事所送的礼担”

【认得】

何九叔叫道:郓哥,你认得这位都头么?(第二十六回)

“认得”泗乡话意思“认识”

【做生活】

他在这无为军城里黄文炳家做生活。(第四十一回),

“做生活”泗乡话意思“工作”。

【日脚】

“大哥休怪,正是要紧的日脚,先得说明白最好”

“日脚”泗乡话意思“日子”。

【后生】【掇】

那后生爬将起来,便去旁边【掇】条凳子,纳王进坐。

“后生”泗乡话意思“年轻小伙子”或“中年人长得蛮年青相”。

“掇”泗乡话意思“双手提起来”。

【凿栗暴】

那婆子揪住郓哥,凿上两个栗暴。(第二十四回)

“栗暴”泗乡话意思“指弯曲手指敲击人的头”

【几时】

你们便自去殓了,就问他几时出丧,快来回报。(第二十六回)

“几时”泗乡话意思“什么时候”

【弊】

(武松)提起刀来,望那妇人脸上便弊两弊 。(第二十六回 )

“弊”泗乡话意思“把钝了的刀刃磨一磨”

【阿前缀】

其它方面,在称呼之类的如,鲁达:“敢问阿哥,你姓什么?”鲁智深:“阿嫂休怪,莫要笑话。” 

以“阿”字作前缀加在称谓名词之前,用来称呼亲属。泗乡话 称阿爹(爷爷),阿奶(奶奶),阿爸(父亲),阿姆(母亲),阿大(姐姐),哥哥(阿哥),嫂子(阿嫂)等等。

【朴刀】

此外,在兵器名称方面,“朴刀”出场率实在高。不仅梁山好汉们最常用的兵器是朴刀,寻常农户庄客也使这朴刀。像史家村、祝家庄,白虎庄的兵器架上都少不了朴刀。就连宋江和宋清二人提了一把朴刀投奔柴进,可见朴刀在冷兵器的古代,实乃居家锻炼,旅游出行,必备之物。

“朴刀”泗乡话意思“菜刀”。成为了家居的厨房切菜用具。

三、《水浒传》含泗乡方言,很大原因作者为钱塘人

《水浒传》取材于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之事,在宋本《北宋宣和遗事》的基础上成书,里面的很多用语是反映了当时宋元时期的白话口语。其作者为施耐庵。有专家学者认为西湖区的“西溪”就是“水泊梁山”的原型,并建立了杭州西溪水浒文化展示馆(钱塘施耐庵故居)。

早在明代,坊间认为施耐庵是钱塘人,即杭州人。最早提出《水浒传》为“钱塘施耐庵的本”,是明代杭州的藏书家与著作家郎瑛。与郎瑛大体同时的藏书家高儒,进士出身的著作家田汝成,举人出身的藏书家、著作家胡应麟,进士出身的著作家王圻,都一致肯定《水浒传》作者是施耐庵,是“钱塘人”、“越人”、“武林人”,都说的是杭州人。在明代,尚未发现文献对此提出过否定的观点。

泗乡是古钱塘县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转塘,龙坞,特别是袁浦,周浦由钱塘江涨沙而成,元末明初移民聚合而成的村落。由此看来,施耐庵熟识泗乡地理、风情也很正常不过。当然,也有一说,认为施耐庵是江苏兴化人,在钱塘当过三年县尹。

钱塘泗乡在浙江母亲河钱塘江的之字转折处,连接着浙江省的上八府和下三府,属于水陆要冲。《水浒传》描写宋江攻陷杭州城后,从六和塔、五云山,经范村,过富阳,直杀到眭州,即今天的淳安,擒了方腊。

方腊起义是历史上实实在在发生的史实。在《宋史》《续纂淳安县志》以及《宋会要辑稿》等史料中都有提及。从描写的路径来看,不管是从水路上溯富春江、新安江,还是陆路沿杭富驿道,都必须途经钱塘泗乡。但生擒方腊的是和岳飞同时代的抗金名将韩世忠,即梁红玉的丈夫。宋江历史上确有其人,但和方腊不是同一时代。在《水浒传》里,生擒方腊的韩世忠,则被替换为宋江。

范村,即今梵村,在宋城边,之江路隧道的入口处。本世纪初,梵村行政村整体拆迁,原地成为云栖蝶谷小区。100多年前珊瑚沙还没涨成形,梵村门口的小江,还是钱塘江的一部分。现在作为江沿地标的是二棵近千年老樟树。虬曲苍劲的枝干,我们依然能够读出泗乡经历的千古沧桑,听懂宋元以来久远的乡音。

四、泗乡方言具有“存古性

方言具有“存古性”。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徐清教授认为,方言土,是因为它有存古,即古代那种语音的一些不同程度的残留。

泗乡的方言也不例外。透露着古汉语遗风,这也可以从泗乡方言的一些音节可以印证。

在泗乡话中的人称,我称“吾”;他称 “其”或“伊”;不称“弗” ,找称“寻”,锅子称“镬子”,床铺称“眠床”等等,不一而足。

像古语中的“冷”,叫“瀴”,泗乡话将“很冷”称“冰瀴yin”。古语中的“迟”,“晚”称为“晏”。泗乡话说,“艮早吾上班晏了”即 “今天我上班迟了”。古语中的把东西“藏好”叫“囥”,泗乡话说,“把发票囥好”,即 “把发票藏好”。

在古诗文中也有一些体现。杜牧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这里的“斜”,是念我们泗乡音中的“霞”(xia),而非xie;并且和“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花”押韵。

此外,《敕勒川》,这是一首南北朝敕勒人唱的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其“野”字 也不念ye,而是 音同“亚”(ya),和我们泗乡平时说的野兽、野战军的 “野”同音。

五、泗乡方言是文化传承的血脉,需要专门保护

“方言是语言的历史沉淀,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切的地域文化都必须要用方言来表达。”

杭州母县钱塘县南部有四个乡,合称上四乡,因为在钱塘江旁,加了三点水,四变成了泗,也就是上泗乡--定山南乡、定山北乡、安吉乡和长寿乡。与此对应的钱塘县北部还有下四乡,即崇化乡、钦贤乡、孝女南乡和孝女北乡,大致位置在古荡、留下、蒋村、五常、三墩、良渚及瓶窑部分。

钱江泗乡话虽属吴语,但和周边萧山、富阳地区,甚至和杭州城里语音有截然不同。反而地理位置相距更远的良渚、塘栖、彭埠等地较为接近。对时间的称呼上,“晌志”(昨天),艮早(今天),“艮早有弗有空” (今天有没有空?)。对亲属的称呼上,儿子称“恩子”女儿称“娜”。坊间一致公认,吴方言的最大特色,那就是软,俗称吴依软语。“有空到吾拉屋里来搞噢”(有空到我家来玩)“艮早有弗有工夫”(今天有没有空),这种韵味正体现了钱塘泗乡人一种平和的性情。

泗乡方言一种情怀,也是人和人之间的一种感情纽带。2018年,之江文化专家袁长渭老师专程驱车去福建省建宁县、江西省黎川县寻访过上世纪30年代,抗日战争时逃难过去,并在那边落脚聚集而成的浙江村,就是泗乡人聚集的“泗乡村”,虽然80多年过去了,人员也经历了四,五代,但这些泗乡乡亲仍然过泗乡节,拎泗乡篮,说泗乡话,没有被当地同化而湮没,却成为浓浓泗乡风情的“浙江村”。

反观我们钱塘泗乡本土,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普通话普及率日渐提高,各地大量人口的涌入,尤其是泗乡土著居民与外来人口的通婚,各种各样的方言开始融合交汇,流传了千年的泗乡话面临着断层消亡的危机。

我们的父辈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学生”这个称呼,我们上代人都称为“鹤桑子”,慢慢到了我们这代,去外面读书交流成家多,“鹤桑子” 的称呼,演变成“学生子”。现在,我们的子侄辈,能听懂泗乡话,但说不利落,甚至不会说。

泗乡方言,承载着钱塘沙上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情感记忆,如何传承和保护本地方言文化,更是任重道远。

▼延伸阅读▼

李庆西:《水浒传》杭州方言释例

有趣的钱塘泗乡方言,你遇到过噶发靥的误会吗?

南宋诗人杨万里笔下的:钱塘泗乡

来源:微信号:钱塘往事  作者:袁小伟  编辑:郭卫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