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忆杭州”丛书系列成果书影
杭州市地方志办公室以“修志为用”为工作着力点,于2017年4月出台《关于实施方志文化六大工程助推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意见》,启动实施“方志文化六大工程”,其中以深度发掘利用方志资源编纂“最忆杭州”丛书为重要切入点和抓手,通过出版纸质书籍、举办互动活动、拍摄多媒体视频等多样化渠道和载体搭建方志成果轻阅读平台,以群众更易接受的形式讲述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韵味,推动爱国爱乡教育走进市民群众的日常生活。
——博采约取,方志资源的深度发掘
《北山梦寻》书中的北山街历史建筑分布示意图
“最忆杭州”丛书侧重于对专题性资料的广泛收集和深度解读。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是西湖风景名胜区内唯一历史文化街区,《北山梦寻》以《杭州市志》记载为线索,通过实地踏勘、拍摄,查阅档案、民国时期报纸图书,走访文史专家、文物管理者以及名人后代等,收集大量第一手资料,深入挖掘背后的故事,弥补了志书记述的不足。注重口述史料、档案资料、图片资源的挖掘是“最忆杭州”丛书的鲜明特点。
《百人口中的百年杭州》采访时间跨度近20年,镜头对准最平凡的杭州人,他们中有西泠印社传统印泥制作艺人、天竺筷非遗传承人、抗击暴雪的环卫工人、走街窜巷的箍桶匠等,从底层民众视角和口述形式留下很多珍贵记录。
上左:野间三竹据高濂《四时幽赏录》创作的《苏堤看桃花》彩绘
上右:《杭城·四时幽赏》书中作者拍摄的《苏堤看桃花》
《杭城·四时幽赏》以“古人文章、今人感悟、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杭州四季之美,收录清康熙六年(1667年)日本人野间三竹据高濂《四时幽赏录》创作的手写彩绘。
——立体解读,文化名城的历史重温
“最忆杭州”丛书以史实为依据、以读者为中心,注重真实性和文学性相统一。《钱塘风雅》《北山梦寻》等书每篇用诗句或自拟七字标题领篇,点出文章主题。如“陌上花开缓缓归——武肃王钱镠的侠骨柔肠”“欲将血泪寄山河——李清照在杭州的晚年岁月”“结庐人境洗铅华——如庐”等。行文风格追求雅正可爱,不排除基于史实的描写抒情,力求把故事讲得富有感情。
2019年5月19日,“重读杭州·山水天城”学术沙龙在杭州市方志馆举行
《杭城·四时幽赏》
杭州市地方志办公室还依托市方志馆举办杭州历史文化讲堂、文史沙龙等活动,邀请文史专家、丛书作者与读者互动交流。首届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出人士丁云川、西湖申遗专家组组长陈文锦、杭州市诗词楹联学会会长王其煌、浙江日报社原资深记者张学勤、《杭城·四时幽赏》作者梵七七等专家作者应邀前来,或带领大家行走于西湖山水之间,或分享读书写作经验感悟。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和近距离互动交流让厚重的方志文化变得可亲可感。
——数字赋能,媒体融合的多元传播
多媒体移动化阅读、碎片化阅读在数字时代已经成为人们普遍的接收信息和阅读的习惯。杭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利用杭州“学习强国”史志供稿平台等数字化媒体让沉睡在典籍中的传统方志文化“活”起来。
2021年,杭州市地方志办公室与杭州文广集团杭州电视台影视频道合作,以《北山梦寻》为蓝本,选取望湖楼、西湖博览会博物馆、西泠桥、岳王庙、宝俶塔、新新饭店等景点,通过现场走访、史料挖掘、人物访谈等形式拍摄《杭州城市记忆》系列短视频。每个视频3—5分钟,邀请杭州历史学会副会长、著名历史建筑研究专家仲向平作为嘉宾,生动解读每个景点背后引人入胜的故事。
《杭州城市记忆》短视频制作团队在穗庐拍摄后合影
目前,《杭州城市记忆》系列短视频已拍摄18集,全部被“学习强国”杭州平台录用。其中,《如庐》《望湖楼》《坚匏别墅》《息庐(上、下)》《西泠桥》《宝俶塔》《新新饭店(上、下)》《秋水山庄》等10集被“学习强国”全国平台录用,单集最高点击量达到6.3万人次。此外,该系列视频还在杭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的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等新媒体上实现矩阵式传播。
《杭州城市记忆》系列短视频——《西泠桥》
至2020年底,“最忆杭州”丛书累计推出《钱塘风雅》《北山梦寻》《百人口中的百年杭州》《十里建国路》《杭城·四时幽赏》《缘系天城》等六种。其中《北山梦寻》登上浙江新闻网2020年“2月好书榜”,《缘系天城》获2021年第35届华东地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图书二等奖。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