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的杭州史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1-12-07 11:31   

湖山暖心。山水之间,仿佛有一种默契,它们一起构成了风景。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西湖如果只有水,而没有周边绰约起伏的青山,那么,这湖会是何等的寂寥和冷清?

本文作者郑嘉励是一名考古专家,考古从某种程度上去看,是对时间理智的凝视,而郑嘉励自己这样感慨:“作为新杭州人,这是我几乎第一次正面写杭州的文章”。这大概也是考古工作者第一次从山的角度出发,正面写杭州的文章,也是《城纪》这个版面中较少用学者的视角去看杭州历史的篇章。

我们说到山峰,往往会和峻峭、奇崛、突兀等联系在一起,山水是自然的两种表象,有对峙,但更多的是和谐,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都是同一个道理。

环湖诸山,除去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风景之外,如果从它们形成的方向去看,它们对于杭州城市和文化的发展,具有多重的历史、人文、艺术审美的价值。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而山水之间,正是天地间的大美。

---杭州日报:李郁葱

↑《浙江全图》(局部)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清代绘本

江山湖海,四大自然因素,钱塘江与西湖对杭州城市生成、发展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但从文物考古的角度,杭州的精华,首先在于山,毕竟江海流动不居,而几度夕阳,青山依旧,环湖诸山之中,有众多历史古迹存焉。

↑《<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施昕更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著》(书影)

老和山遗址,顾名思义,位于老和山脚下的今浙江大学玉泉校区内。遗址发现于1936年初建造杭州第一公墓时,同年5月31日由吴越史地研究会和西湖博物馆做了为时一天的清理,具体成果,不甚了了,但有个名叫施昕更的年轻人,参加发掘工作后,深受鼓舞和启发,稍后在他的家乡发现了足以改写中华文明历史的良渚文化遗址。

1953年浙江大学新校区建设,华东文物工作队会同浙江省博物馆(原西湖博物馆)和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开展了较大规模的抢救性发掘,除了大量汉六朝至宋元时期的墓葬,也出土数量不少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和石器。据参加发掘工作的牟永抗先生回忆,工作在三伏骄阳下进行,“既有马家浜文化的遗物,也有良渚文化和马桥文化的堆积” (牟永抗《关于良渚、马家浜考古的若干回忆——纪念马家浜文化发现四十周年》),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浙江最早正式开展的考古工作之一,兴奋的年轻人有无穷的好奇心。

如今我们知道在距今四五千年以前,以余杭瓶窑“良渚古城”为中心的良渚古国,开创了辉煌的古文明,而在20多公里以外的今杭州主城区附近,大概只在老和山附近的古荡等零星地点存在边缘性的同期聚落。

↑《浙江全图》(局部)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清代绘本

也许可以把良渚古城视为杭州的前身,1977年苏秉琦在良渚说过一段高屋建瓴的话:“我本来想说良渚是古杭州。你看这里地势比杭州高些,天目山余脉是它的天然屏障,苕溪是对外的重要通道。这里鱼肥稻香,是江南典型的鱼米之乡,杭州应该是从这里起步的,后来才逐渐向钱塘江口靠近,到西湖边就扎住了”。回顾40多年前的谈话,我由衷感佩苏公纵横捭阖的历史地理视野,在历史长河中,城市中心的发展确实是流动的。但如果缩小视野,就今日杭州主城区范围而言,那么,老和山脚下才算最早的杭州吧。

↑老和山遗址位置图,源自蒋缵初《杭州老和山遗址1953年第一次的发掘》

除去“最早的杭州”所在,老和山北麓也发现过杭州迄今为止最具规模的两汉墓地,有座西汉墓葬出土“朱乐昌”铜印,随葬品丰富,墓主人可能是个等级不低的武官(蒋赞初《杭州老和山1953年第一次的发掘》;朱伯谦《杭州古荡汉代朱乐昌墓清理简报》)。从老和山、玉泉、岳坟一带的汉六朝墓葬,并结合此前的先秦遗址,可以认定这里是杭州最早出现的中心聚落之一,有学者认为秦至西汉时期的钱唐县治“应在茅家埠(鸡笼山下)至灵隐寺,再沿灵峰山下顺东北方向由白乐桥至玉泉和浙大,然后沿浙大路南折入曙光路、西山路至西湖宾馆(即刘庄)一带范围内。这里方圆数里,地势较平,三面环山,一面水,确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好地方”(林华东《钱唐故址考辨》)。

会稽郡钱唐县,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境内推行的首批郡县,更是杭州的直接源头。秦代钱唐县治位于灵隐山一线,既有南朝钱唐县令刘真道《钱唐记》“县在灵隐山下,至今基地犹存”的文献记录,又有考古发现的佐证,也符合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经验。今日之杭州城区曾为江海故道,邻近大江,地下水苦恶,唐代以前的江干滩涂平地不宜人居,只有高度适中的山麓台地,有山泉可饮,又不为洪水所淹,适合形成聚落,继而发展为县治级别的城市。

灵隐至岳坟一线的西湖北山就是这种好地方,除老和山遗址外,岳坟外宾馆工地(今杭州香格里拉饭店)据说也发现过史前至汉代遗物(王士伦《从出土文物看古代杭州文化》)。但从目前掌握的考古资料看,在商周时期,杭州只有零星且较低级别的遗迹和遗物,论社会发展的程度,依然落后于北部的余杭区,像余杭潘桥镇小古城遗址这种规格的马桥文化(约当中原夏商时期)聚落、余杭镇近十年内发现的较大规模的战国至西汉早期墓地,在杭州城区迄今未见。

↑1996年鸟儿山考古发掘现场(《杭州的考古》)

先秦时期,最靠近杭州城区的考古大发现,出现于半山一带。1990年,半山石塘村两座战国贵族墓是浙江省最大的先秦墓葬之一,尽管被盗,依然出有30多件原始瓷乐器,其中的水晶杯尤其神奇,堪称国宝。据发掘者推测,墓主人应是本地的“行政长官或军事首领”;这位长官最大的可能就是本地的县官;既然县官葬于半山,县治也应在附近(杜正贤《钱唐故址新探》)。这是什么县呢?应该是楚国灭越后在钱塘江北岸设置的无名之“县”,作为楚国故县,为秦朝承袭并取名为钱唐县。这是考古工作者基于考古新发现的合理推测,至于秦置钱唐县治为何从半山迁移到灵隐山下,那就无法进一步揣测了。

▼延伸阅读▼

虎林寻虎

余杭的洞霄名宫,凡间琼馆今安在?

杭州为啥要发掘圣果寺遗址

来源:微信号:郑嘉励  作者:郑嘉励  编辑:郭卫
返回
先由唐宋时期钱唐县治位于西湖东北的事实,推断钱唐县治先从灵隐迁至宝石山东麓,再以此推定华信海塘即今中山路,再以中山路反过来坐实县治在宝石山东麓。但瑞石洞的奇石题名,并无落款,年代不详,杭州文史工作者多据萨都剌《游吴山紫阳庵》诗把这组石刻系于元代。↑1996年鸟儿山考古发掘现场(《杭州的考古》)先秦时期,最靠近杭州城区的考古大发现,出现于半山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