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庭:让西湖再活2000年!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1-06-23 09:50   

相关阅读:

《我的西湖——值得记住的昨天那些事》新书上线

张建庭:西湖景观美学——以新西湖为例

▲张建庭采访现场笔绘描述西湖往昔

以山水之美名扬天下的杭州西湖成功登录世界遗产名录10周年之际,西湖建设和申遗亲历者、西湖学研究会会长张建庭,最新出版了一本钢笔画集《西湖有嘉木》,述说自己亲历的西湖变迁。

这位当年西湖景区负责人,深情地讲述西湖情怀:世界上绝大多数舄湖是走向消亡,而西湖从一个天然潟湖被人类发现、培育、建设和呵护,至今已经整整过去2000年了。希望后来者们能继承历史的使命和情怀,当好西湖文化景观的薪火传人。“我们的愿望就是让西湖再活2000年!”

钢笔画意 西湖有情

“我咪上眼睛就有画面感,钢笔画中的西湖,表达了我对西湖山水的真意。”

小时候就住在杭州柳浪闻莺公园旁的张建庭喜欢画画,园林专业毕业后就入职西湖风景名胜区。从技术员做起,他对西湖的角角落落早已烂熟于胸,一张张西湖景观的设计图和一个个保护工程,穿越了他的青春岁月。

先后就读了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风景园林规划、俄罗斯库尔斯克科技大学园林管理专业,张建庭在2002年西湖申遗前期担任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主任,并开始参与实施西湖综合保护工程。

▲张建庭讲述西湖新美学

在西湖风景名胜区工作了近30年,张建庭每一幅西湖的钢笔画,都讲述着一段青春故事。“我在西湖风景名胜管理处设计室工作时,主要是从事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工作,那时的计算机还不能出效果图,所以出了建设方案就要再画个效果图,可以直观汇报实施效果。当时西湖都是传统的东西,我想加一点现代的东西,就牵头建设了西湖莳花广场,位于今天的杨公堤上。”

▲张建庭在西湖实地勘察(资料图)

张建庭参与保护、建设过一些景观,他就用钢笔画的方式记录下来,至今已创作了近200幅作品,近年来连续出版了《东南佛国风景》《雪画西湖》《西湖亭缘》《西湖名筑》等多种钢笔画集,今年又由中国邮政、西泠印社联合推出新作《西湖有嘉木》。张建庭以别具一格的钢笔画,一笔一划勾勒出西湖古树名木的形姿和神韵,西湖景观在黑白笔触间跃然而出。由他设计以“西湖亭缘”等为主题的西湖风景明信片,连续三次获得中国明信片文化创意设计大赛第一名,他以西湖为主题的钢笔画作品已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阿根廷、迪拜、波兰、墨西哥以及香港、澳门等地多次展出。

▲2018年,张建庭钢笔画在香港展出

“我咪上眼睛就有画面感,钢笔画中的西湖,表达了我对西湖山水的真意,有些景观画面是我再次创作的,比如这张《苏堤 雷峰塔》,这景观现实中是难以见到的,我把心中的西湖画出来了。”张建庭说着笑了。

亲历西湖焕颜新生

作为西湖景区的负责人,张建庭当年参与了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包括南线景区、杨公堤景区、湖滨新景区、梅家坞茶文化村, 一直到两堤三岛、龙井茶文化景区、西湖博物馆、灵隐和吴山景区及景中村整治等一系列项目,也亲身经历了西湖免费开放、西湖申遗成功等重要历史事件。

“其中留下的回忆太多,值得记录的事情也太多。2002年的西湖南线和2003年的西湖西进两大工程,尤其让我刻骨铭心。”张建庭说。

自2002年开展综合保护工程以来,西湖实现了“一湖两塔三岛三堤”的世纪全景之梦,不仅恢复了300年前的西湖景观,还展现了新时代的“西湖文化景观”。2016年G20杭州峰会成功举办,西湖向全世界展现了独特韵味和别样精彩。

▲莳花广场在杭州花圃东部,杨公堤以西,由原杭州花圃花卉基地改建,身处其间,恍若穿越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交融之地(选自《雪画西湖》)

▲“花好月圆”花坛,以西湖荷花为主题,勾勒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江南荷塘月色画卷,静候各方宾客来此相聚(选自《西湖有嘉木》)

▲集贤亭,在西湖东岸线南端与杭州主城区中心岸线相接的黑亭子湾湖湾处,是清增修“西湖十八景”之一“亭湾骑射”的标志性建筑 (选自《西湖亭缘》)

▲苏堤雷峰塔,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 年),2002年重建,“雷峰夕照”重归西湖,塔下为遗址保护层(选自《雪画西湖》)

西湖从2000多年前形成之日起至近代, 经历了23次的大规模保护与治理,历代有识之士保护和整治西湖,都重在“水”的治理上下功夫,白居易、钱镠、苏东坡、杨孟瑛、李卫、阮元等,无一例外。连续10年实施的西湖综合保护工程,为“西湖文化景观”于2011年6月24日成功登录世界遗产名录奠定了坚实基础。

“西湖从一个天然舄湖而被人类发现、培育、建设和呵护,至今已经整整过去2000 年了,我们的愿望就是让西湖再活2000年。世界上绝大多数舄湖是走向消亡,而西湖走到今天,越走越旺盛,三面环山一面湖,老祖宗花了很多功夫,我们也做了很多努力, 希望后来者们能继承历史的使命和情怀,当好西湖文化景观的传人。”张建庭说。

▲灵隐寺,又名云林禅寺,创建于东晋咸和初年,距今已有1700年历史,为中国禅宗十大名剎之一,历代高僧辈出(选自《雪画西湖》)

▲断桥,在白堤东端,唐人诗中已有断桥之称,宋时别名宝佑桥,元时又称段家桥。“断桥残雪”为“西湖十景”中惟一之雪景 (选自《雪画西湖》)

全景展现西湖美学

杭州是山水园林,新西湖4.7平方公里,突出的是自然野趣美、历史文化美、人文关怀美。“西湖的大小跟山的高低比例刚刚好,如果周边太高,就显得湖面小了;如果湖面太大,就显得山太矮了。这就是西湖山水美学,一幅天然山水画。”张建庭娓娓道来。

西湖山水美学,特别是看过以后,很多理论的东西是难以说清的。张建庭说着拿起笔,随手画起了西湖的轮廓,娓娓道来:“这是湖滨路,西湖水面,这边全部是山,三面云山一面湖……第一轮是50米到150米,第二轮是250米,第三轮是250米到400米,这三轮一轮轮地过去。西湖的大小跟山的高低比例刚刚好,如果周边太高,就显得湖面小了;如果湖面太大,就显得山太矮了。湖的大小和山的高低比例刚刚恰如其分,老天爷给中国老百姓那么好的一个自然风景,这就是西湖山水美学,一幅天然山水画。”

▲出花港西行,过杨公堤即至浴鹄湾。黄公望、张雨等文人画家均在此留下了踪迹。2003年实施西湖湖西综保工程,恢复了水域,重建了子久草堂、黄篾楼等故迹(选自《西湖有嘉木》)

▲金沙港东隔杨公堤,与曲院风荷公园相对,为西湖最大的天然水源金沙涧入湖之处。金沙涧因涧沙明净,色如黄金,故名。自古以来就多名人踪迹(选自《西湖有嘉木》)

▲茅家埠水面之西的茅家埠村自宋时就有名,是通天竺和龙井的主要通道,十分具有浙江乡村特色。茅乡水域位于茅家埠一带,通过古上香水道与西里湖相通(选自《西湖有嘉木》)

▲翠微亭位于灵隐飞来峰西侧山腰,与灵隐寺隔北涧水相望,重檐四角攒尖顶,始建于南宋绍兴十二年(1169年),有“题名记”称这座亭子是南宋名将韩世忠所建。相传,韩世忠愤于岳飞被赵构、秦桧一伙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因此借用岳飞《登池州翠微亭》一诗命名此亭为“翠微”, 寄托了对战友深长的怀念之意(选自《西湖亭缘》)

▲环碧湖舍位于杨公堤环碧桥畔,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商人王晓籁所建,后被毁。2003年根据历史记载复建,中西合璧建筑风格,曾被辟为金庸茶馆(选自《西湖有嘉木》)

在张建庭看来,中国的风景园林,北京是皇家园林,苏州是私家园林,杭州则是山水园林。新西湖4.7平方公里,突出的是自然野趣美、历史文化美、人文关怀美,景观也是按照中国传统园林风格来做,但展现出来的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风景园林,完全是自然的,不留人工痕迹。

“比如我们是将树木的种植改为自然栽 种,不搞整齐排列,花卉种植也是同样,自然、随意地洒落在土壤中。在品种的选择上,既强调丰富多彩,又突出自然野趣,最终形成了有色、有香、有形、有景的效果, 而且层次丰富,十分养眼。另外,对于新恢复水面的驳坎,我们摈弃了以往经常采用的块石驳坎、水泥钩缝的方法,而是将湖岸边的草坪自然延伸至水里,遇到土壤松散之处,便用打木桩的方式护岸,这样既有利于植物生长和改善水质,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并且营造出了富于自然野趣和流动藴藉的景观效果。这种驳坎方式后来被国内许多湖泊、湿地、溪流景区所借鉴和模仿。”

▲西湖胜景(夜凉摄)

今日新西湖的水质清澈见底,也是多管齐下带来的效果。当年采取了引水措施,将钱塘江水引入西湖,在引水中经过两家水厂进行达标处理,通过5个水口进入西湖,每年引水量达1.2万立方米。“西湖的水相当于是一月一换。我们当时还根据水体深浅和地形地貌,营造出了丰富的水生植物群落, 在岸边种植芦苇、荻、芒等禾本科植物;在较浅的地方着重栽植荷花、海寿花、菖蒲、再力花等挺水、浮水、漂浮类植物,增加水景观赏效果;在离岸较远或是水体较深的地方,选择苦草、黑藻、金鱼藻等沉水植物, 以达到净化水质的作用。”张建庭说。

新西湖也延续了历史的文脉,湖西一带的传统民居、历史建筑和有价值的建筑,都得到了妥善保护和合理利用,即使是老杭州人,也能从这里找到从前“西湖”的感觉。盖叫天故居、都锦生故居、环碧湖舍、天泽楼、小隐园、红栎山庄等新恢复的景点,更增添了湖西的人文韵味和情趣。

双投桥下设计放样

↑雷峰夕照(杭州网资料图

为了能让海内外游客看到雷峰夕照美景,张建庭曾多次下到湖里,泡在水中设计放样五、六个小时。

如今来到杭州,位于西湖东南角,紧邻唐云艺术馆,观赏雷峰塔的双投桥,已是游客必到网红打卡地,雷峰夕照的美景照片可在此拍出。而当年张建庭为了能让海内外游客看到此番美景,曾多次下到湖里,泡在水中设计放样五、六个小时,就桥的位置、线型流向和桥的体量等仔细观察、不断推敲,才最终确定了方案。这座似乎在水面漂浮、充满中国传统意趣的双投桥,设计出一幅人在桥上、桥在景中的西湖独特观赏角度,不仅打通了南线景区的重要景点,还保证了市民和游客的顺畅通行。

↑双投桥(杭州网资料图)

“我们当初的设想是希望该桥能部分挑出湖面,既让建筑本身成为西湖边的景观,又能使游览者更近距离地欣赏西湖,而这个位置也恰是雷峰塔的最佳观赏点,一旦雷峰塔建成,这里就是游人集中之地。如仅有4米宽的游客通道,明显不适合新的需求。而另一边因为靠近马路,也根本没有设置游人通道的空间。当时我就产生了借用水面建步行桥的想法。但是具体实施起来困难重重。当年由于地形、地貌的原因,在西湖景区建设公园、景点不可能一次性在图上准确定位,包括建筑、设施等,必须在现场考察分析,反复比选,甚至按实放样,有了基本满意的效果后,才能真实反馈到图上。”张建庭说。

▲三潭印月,在小瀛洲南湖面上,被誉为“西湖第一胜境”。旧时每逢中秋,月色映潭, 分塔为三,若是冬雪封湖,寒鸦群栖,十里之内,声有回音(选自《雪画西湖》)

▲刘庄,位于西湖丁家山畔,又名水竹居,占地面积500多亩。由刘学询(广东香山人)所建, 历时8年、耗资10余万银两,于1905年底建成。1954年刘庄改建为西湖国宾馆,毛泽东主席曾多次下榻于此,至今还保留有毛泽东读书处。刘庄独具东方园林特色,博览西湖之美,又最得天 趣,被誉为“西湖第一名园”。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此起草 ;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在此草签(选自《西湖有嘉木》)

柳浪闻莺引水点睛

“为了确定这条溪流的走向,使之尽量与周边环境协调,我和同事在现场实地放样,拿着草绳和石灰粉放了一个又一个,推翻了一个又一个,经过5个多小时几十次的努力,终于形成了今天的靓丽风景。”

柳浪闻莺公园初建于1959年,当时为了庆祝建国10周年,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建成了这座公园。公园其他方面都不错,但有一个遗憾,就是柳浪闻莺没有水、更没有水景。从小生活在柳浪闻莺旁边的张建庭,重新整治时,重点突出了“柳浪”和“水景”的效果。

张建庭介绍说:“我们在编制规划设计方案时,首先想到是开挖水系,将闻莺馆架空在水面上,在建筑北面建一自然型水池, 并在整个公园形成多条水系,尤其是在枫香林东面与大草坪交叉处,开挖了一条宽度达10多米的溪流。为了确定这条溪流的走向,使之尽量与周边环境协调,我和同事在现场实地放样,拿着草绳和石灰粉放了一个又一个,推翻了一个又一个,经过5个多小时的努力,终于形成了今天的亮丽风景。当时我们还有个想法,想加大引水的力度,把水引到吴山广场来,形成一幅从吴山流淌下来的高山流水的中国山水画景,下设一个水池。如果当时这个想法实现的话,这会成为一个中国知名的山地水景。”

▲闻莺馆,在柳浪闻莺公园内,曾为南宋御园聚景园所在地。此地赏景,世人以春季为佳,近可听鸟鸣、观柳浪,远则看平湖、眺远山(选自《雪画西湖》)

为了增添柳浪闻莺的文化内涵,张建庭和同事们还对照古籍古画,多次到扬州等地考察,复建了沿西湖边的御码头、翠光亭、清照亭等景点,充实了民俗文化,移建了报恩桥、民居老宅。如今柳浪闻莺景观漂亮, 柳浪和水波交相成趣,已成为众多摄影爱好者集中拍摄之地。

▲涌金池,在西湖东部,又称金牛池。原是连接西湖和运司河的通道,五代吴越国时引湖水入城,凿成“涌金池”,后作水城门。根据《水经注》,在池中设“金牛出水”雕塑,雪景尤为引人入胜(选自《雪画西湖》)

▲双投桥,在涌金池旁,又称长桥。相传南宋淳熙年间,钱塘王宣教与陶师儿月夜殉情, 双双投桥,故名。2002年重建,与对岸夕照山、雷峰塔隔湖相望。雪后漫步双投桥,遥想当年凄美故事,令人唏嘘 (选自《雪画西湖》)

千年西湖此中寻

“西湖留下的故事很多,还有很多东西值得去研究搞明白。”

如今已是西湖学研究会会长的张建庭, 依然对西湖充满着好奇心:“比如西湖边有很多古树、大树不是自然长出来的,肯定是人种的,那么是什么人种植的?白堤是为了纪念白居易而命名,但不是白居易建的,究竟是谁建的?等等,都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对这些我们还需要更进一步考证。”

西湖风景名胜区约60平方公里,三面云山、绿茵环抱,中涵碧水,200处左右的景点组成了多层次中国山水画般的景观内容, 景区内分布有1000多种植物资源,树木以冬青、石楠、香樟、松树、桂花等绿乔灌木为主,与枫香、银杏等秋色叶观赏树种交错配置,形成了常绿为基调的绚丽多彩的自然景观,遍布于溪、泉、洞、壑、岩、林及寺庙、祠堂等古建筑周边的古树名木,成为西湖独特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张建庭以手中笔墨精心选取了40处西湖景色,绘就了《西湖有嘉木》钢笔画集,跟随他细读笔下风景, 可以发现西湖之魂。

▲2002年张建庭陪金庸游西湖(资料图)

接下来,张建庭还将创作以“西湖的桥”为主题的钢笔画,“杨公堤上有古桥保留下来,上香古道上的古桥也有保留下来, 西湖上有很多有故事的古桥,如断桥,我想好好把它整理成一本画册,这里有很多精彩的故事。”他说。

本文授权转载自微信号:维港观察,作者:闻研,致谢!

▼延伸阅读▼

西湖申遗的功臣,乾隆大爱的杭州画家:关槐

陈文锦:文化景观是西湖的终极价值吗?

从西湖风光到吴山景致,明代雅士的旅行指南

来源:微信号:维港观察  作者:闻研  编辑:郭卫
返回
自2002年开展综合保护工程以来,西湖实现了“一湖两塔三岛三堤”的世纪全景之梦,不仅恢复了300年前的西湖景观,还展现了新时代的“西湖文化景观”。连续10年实施的西湖综合保护工程,为“西湖文化景观”于2011年6月24日成功登录世界遗产名录奠定了坚实基础。先后就读了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风景园林规划、俄罗斯库尔斯克科技大学园林管理专业,张建庭在2002年西湖申遗前期担任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主任,并开始参与实施西湖综合保护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