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萧山瓜沥塘头老街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1-05-10 09:40   

瓜沥是萧山东片地区的重镇。据《瓜沥镇志》记载:2500多年前,该地区曾是“瓜沥湖”,是萧山六湖之一。据《古塘旧事》记载:唐开元十年(722年)县令李俊之增修北海塘。这说明此前已有海塘的存在。北海塘是钱塘江走南大门时的一条防洪防潮堤塘,全长41.44公里,它蜿蜒东伸,与绍兴后海塘相接,位于北海塘之东头,故称为塘头。瓜沥当时称为“塘头”,塘头也是瓜沥老街的旧称。

塘头老街的形成较早,据《瓜沥镇志》记载:宋太平兴国三年(977年),当时称瓜沥为“瓜沥里”。千百年来人们在塘头依塘兴市,倚塘而居,以塘为街,因塘成镇。所以,塘头基本上是指塘头街。塘头老街的诞生,与北海塘的建成有着直接的关系。

当年曾繁华无比

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前,瓜沥塘外是茫茫大江,而瓜沥塘里是钱塘江南岸水网地带。曾经由南大门入海的钱塘江,在经历了多次南涨北坍后,改道由中小门入海,成为现在的钱塘江江流。昔日茫茫大江,逐渐成为“南沙大地”,于是钱塘江南岸的原住民大量迁入。宋末元初,千年古镇“塘头”初具规模。

塘头老街,一排排明清建筑,粉墙黛瓦,一条条青石板路,清洁光滑,一间间木头排门的店面,整齐有序。老街分东街、中街、西街、南街,东西长近二千米,南北深三百米,老街成团块状,有二溇、二汇头、九埠、十五弄。街上住户近四千,人口约两万。

↑ 老街东街

塘头老街曾有商户500多户,主要经营土特产、粮油、副食品、小商品等。比较有名气的饭店是“四八”饭店,天天人流不断,好生兴隆。

↑ 中街

塘头老街是萧绍两县的货物集散中心,每天南来北往的人群有上万人。早上天刚亮,街上就已人流如潮,各个商店,也早已开市,笑迎四方顾客。一年一次的庙会,热闹得更是无法形容,除了各地商家,还有戏文班子,卖梨膏糖,卖武膏药,拔牙,说唱等等,把一条老街拥挤得水泄不通。

每逢春节,大家早早起床,上街笑脸相迎,鞠躬问候,互相拜年,正月的前五天,天天如此。至元宵节看灯会,更是喜气洋洋,商店挂满红灯笼,贴上红对联,喜迎八方来客。

塘南塘北风情各异

塘头老街有九个埠头,其中最大的埠头是“殿下埠头”和“外湖埠头”。老底塘头一条街,塘外是沙地,盛产棉麻、杂粮和名闻江南的“塘头大蒲瓜”,塘内称里畈,是水稻地区,又是鱼米之乡,一塘之隔,不仅物产不同,连民俗风情、方言房舍都大有差异,因此,塘内塘外的人文、物产交汇点在塘头街,塘头街成为一方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中心。曾经的塘头,在萧绍平原知名度很高,很多人只知塘头而不知瓜沥

↑ 西街

塘头街上的埠头即是船运码头,老底子没有汽车,所有货物靠肩挑、船运。每天清晨,“殿下埠头”已经货船云集,一眼望去,船山船海,远的来自余姚、上虞、诸暨,近的来自绍兴城里,以及皋埠、哨金、孙端、马山、斗门、华舍、柯桥、安昌、钱清等地,也有萧山和临浦的。

↑ 南街

塘头南街,沿河设街,一路翻轩,东面临水,靠河边都有“美人靠”椅子,南街以茶店、小酒店为主,天蒙蒙亮,早已人声鼎沸,这里是船老大以茶会友的地方,他们一边谈生意,一边听茶店新闻,有时还有听说唱“原忏悔”绍兴滩潢。在塘头“四禧园”茶店,还能边喝茶边听“说大书“,埠头最忙的要算“脚班”(现称搬运工),他们头戴乌毡帽,身穿百纳衣,牛筋马力,装卸货物,其场面十分壮观。

↑ 东街

再说“外湖埠头“,一早来自南阳、赭山、头蓬、义盛、靖江、新湾等地的船只早已靠埠,运到塘头的农副产品、忙着卸货,在中午前转运出去。外湖埠头的“高虎记”茶店,便成了以茶会商,里河与外湖的商品交易洽谈地。

塘头街的其他埠头,同样承接着装运物资的功能,但分类不同,有的是建筑材料、竹、木品,有的是粮油、山货,还有缸、甏器皿等。埠头的繁荣旺了老街,它促进了市镇的兴起与发达。

街上曾有许多学堂

塘头重教,源远流长,解放前有“东林书院”“文苑书院”“雨花小学”三所,有沈氏、钱氏、任氏、高氏、朱氏、项氏等私塾十余所。创建于明末的塘头西街口的“东林书院”历史最久,规模最大。学家沈志远就曾就读于东林书院。1941年春,该书院被日机炸毁,从此,塘头“东林书院”被迫停办。

↑ 朱家祠堂门斗

创建于清代的“文苑书院”,设在塘头南街南端的塘栖庙,该庙为纪念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而建。庙内无佛像,是塘头人读书的地方。书院一直到解放后停办,塘头七十岁以上的很多老人曾在此求读过。

由塘头富商、教育家高德良先生主办的“雨花小学”,建于清末,1922年曾获当时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发的三等褒奖。解放后成为瓜沥区中心小学、瓜沥镇第一小学,现更名为“任伯年小学”。

而十余所塘头私塾,也培养出许多名人。如就读于沈氏私塾的明代女将军沈云英,她守疆卫国,是一位战功赫赫的巾帼女英雄。又如就读于任氏私塾的晚清海派画家任伯年,是中国画坛的巨匠等等。

这条繁华了近一个世纪的老街在二十几年前开始慢慢冷清下来。1995年前后,瓜沥的商业中心逐步开始转移,不再以老街为主,老街上的店铺因此开始慢慢减少。年代久远的老街还有些不堪重负,由于街面狭窄,交通不便,很多居民为了改善生活,也纷纷从这里搬迁了出去。

老街渐渐寂静,坚守老街的,只剩一些祖祖辈辈在此生活,不愿离开的人家,以老年人居多。生活在老街上的人们,也挺享受现在这种清闲的生活。

↑ 《寻“味”瓜沥塘头老街》

萧山区瓜沥镇人民政府制作

2015年,瓜沥镇人民政府对塘头老街危旧房进行了修葺,沿用原有的江南古式建筑风格,保持原有的建筑风貌。

如今的塘头老街,虽然已经失去了当年的繁华与荣光,但旧时的街景和名人的传承,仍然深深地烙印在当地人们的记忆之中。

▼ 延 伸 阅 读 ▼

瓜沥的新面貌有多好?他用本土Rap唱出来哉!

“三斤胡桃四斤壳”啥意思?这位萧山人讲给侬听

萧山瓜沥镇的“沥家园” 30万居民的掌上家园平台

这是萧山的味道,一个老沙地人的萝卜干情结

来源:萧山日报(ID:xiaoshanribao)  作者:记者:傅展学 通讯员:项宝泉/陈国龙  编辑:郭卫
返回
据《瓜沥镇志》记载:2500多年前,该地区曾是“瓜沥湖”,是萧山六湖之一。塘头老街的形成较早,据《瓜沥镇志》记载:宋太平兴国三年(977年),当时称瓜沥为“瓜沥里”。瓜沥当时称为“塘头”,塘头也是瓜沥老街的旧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