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书鸿为什么要去敦煌?要从杭州荷花池头说起…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1-01-18 09:44   

 1912年的夏天,也是杭州的荷花季。

8岁的杭州小男孩灵官,照旧在荷花池头一带和小伙伴儿流连——钓鱼、捉虾,玩得像一只泥猴。

六月十八,西湖上举行“荷花灯会”,一家老小,以及从外乡赶来的亲眷,都前来观景、划船、放灯、看烟火。被人群拥着,灵官没有留神,掉下了湖。幸好,一只不知从何处伸出的大手,将他拎了出来。

男孩灵官,就是后来的常书鸿。从西湖边出发的他,将一生献给了敦煌。

常书鸿在敦煌文物研究所办公室工作

26年前,也就是1994年6月23日,常书鸿在北京去世。不到两个月之后的8月9日,一架客机从北京出发,载着他的部分骨灰和衣冠遗物,回到他曾经度过了无数年月的家——敦煌莫高窟。

这些细节,都被作家叶文玲写在了《此生只为守敦煌——常书鸿传》一书中,这本传记由浙江人民出版社推出。

《此生只为守敦煌——常书鸿传》 叶文玲 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或许,落水西湖的那个夜晚,在常书鸿的记忆中并不深刻,但是,这一夜,一句“画画,不光是用手去画,还要用心去画”却影响了他之后的人生选择。本来,灯尽人散,返家的灵官要跟因行动不便未能亲眼看灯会的三叔描述一下自己看到的美景,却发现,三叔已经将湖光山色以及夜色华灯都画在了一幅《西湖灯会图》中。对,那句话,是三叔说的。

《此生只为守敦煌——常书鸿传》从常书鸿的童年写起,又将大部分笔墨着力于那段敦煌岁月。

常书鸿为什么要去敦煌?那段往事对很多人而言,已是耳熟能详。

在法国求学时,一个隆冬的夜晚,常书鸿驻足于塞纳河畔一家专售美术图片的书摊前,一部由六本小册子合订而成的《敦煌石窟图录》震撼了他——那是甘肃敦煌千佛洞壁画和塑像图片,是1907年伯希和在敦煌的千佛洞拍摄,后翻印成这样规模可观的合订本。

“奇迹!中国人创造的奇迹老早就在中国的土地上发生了。你这个自以为很得艺术要领,一直为西洋文化倾倒,言必称希腊罗马、行必以蒙巴拿斯画家自居的中国人,你对祖国如此灿烂而悠久的文化竟然毫无所知,真正是数典忘祖,你还有什么颜面在此大言而不惭啊!”

这册《敦煌石窟图录》,让常书鸿大受震撼,决定放下法国的生活,回到祖国。

1933年,常书鸿一家在巴黎

但是,卢沟桥的炮声震碎了所有人的梦想。

回国的常书鸿,没有顺利去成敦煌,他接到的第一个任务是担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授。

1940年,常书鸿离开国立艺专,到教育部美术教育研究所任职,他在重庆沙坪坝凤凰山安了家,并与留法时期的同窗好友吕斯百、王临乙等友人重聚,这也是他回国后难得的一段安定时期。

但他心心念念着敦煌,并被推选为敦煌艺术研究所筹委会的人选。

去敦煌前,常书鸿特意去了梁思成家。

梁思成:书鸿兄,你这破釜沉舟的决心我太钦佩了!可惜我的身体太差了,要不然我也想再跟你去一趟!

常书鸿又拜访了徐悲鸿。

徐悲鸿:书鸿,到敦煌去是要作好受苦准备的。我们从事艺术工作的,就是唐三藏,就是死活也要去取经的玄奘。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书鸿,这件工作真交给你了,你就得把整副敦煌民族艺术宝库的保护、研究、整理工作的担子挑起来!

他心心念念要去敦煌,可是经费和人员哪里找?

1942年,常书鸿在重庆举办个人画展为西行敦煌筹集经费。

只是,最开始没有人愿意跟他一起去敦煌。他几乎祥林嫂一般问筹委会的成员,问自己的学生——“你愿不愿意到敦煌去?跟我到敦煌去?”

有一天,他遇到了自己的在北平艺专的学生耿祥礼。在常书鸿热烈的叙述下,耿祥礼答应了。慢慢地,这个团队凑足了包括常书鸿在内的6名成员。

1943年2月20日,他们向敦煌出发了。

初入敦煌时,常书鸿在给妻子陈芝秀的信中就写道:

很值!岂止是很值?从看到它的第一眼起我就在心里说:哪怕以后为它死在这里,也值!……真的。

张大千离开敦煌前,曾把自己在莫高窟细细考察后所做的一本资料留给了常书鸿。临走时,他紧紧握着常书鸿的手说:“我们走了,你还要在这里无穷无尽行使研究和保护之责,书鸿,这可是一个长期的甚至是无期的徒刑呀!

后来的常书鸿,所行走的确实是一场守护敦煌的艺术苦旅。

常书鸿速写《修缮大佛殿》

其间,与他相守20年的妻子不堪生活艰辛,与人私奔,抛下他与一对儿女。

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心爱的学生、得力助手、相濡以沫的同事、曾经同甘共苦的挚友,一个又一个离开了。

1954 年,常书鸿在莫高窟峭壁上指导工作人员维修栈道

曾经有人问常书鸿,学西画的出身的他,如何有了与敦煌相守一生的信念?

那当然也是到敦煌以后,在真正认识了敦煌,又做了比较深入的调查研究之后……你想想,我原来是那么崇拜西方的艺术大师,现在我以尊崇无名的中国民间工匠为荣,这就足可以说明敦煌艺术那无法抗拒的魅力……嗯,说不定,你一看,也会……(不想走了)

《此生只为守敦煌——常书鸿传》,将常书鸿的生平事迹“压缩”到敦煌解放为止。而后,以时间为序,简略描述他的一生,对于想寻找更多关于常书鸿的往事读者而言,这提供了阅读的线索。

1991年,常书鸿与女儿常沙娜合影

作家叶文玲在书中说,她不止一次想起一句话——

在面对敦煌的492个洞窟、2000座彩塑、45000平方米壁画时,你没法不心灵震颤,在深入地了解了这位“守护神”的第“九十春秋”后,你也没法不为他的一生所歌哭所涕泣

本文授权转载自钱江晚报·小时新闻客户端,记者:孙雯 ,致谢!

▼延伸阅读▼

敦煌,就是这么有魅力

小弟苏东坡与五位大哥的杭州往事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作者:记者 孙雯   编辑:郭卫
返回
但他心心念念着敦煌,并被推选为敦煌艺术研究所筹委会的人选。回国的常书鸿,没有顺利去成敦煌,他接到的第一个任务是担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授。1954年,常书鸿在莫高窟峭壁上指导工作人员维修栈道曾经有人问常书鸿,学西画的出身的他,如何有了与敦煌相守一生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