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溪湿地历史文化的首位探索者:林正秋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0-11-23 10:51   

相关阅读:

“双西”合璧发布六大文化项目 西湖西溪未来三年大变样

西湖西溪一体化保护提升推进大会举行 周江勇发表重要讲话

21世纪初,杭州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对西溪湿地实施综合保护的决定,制定了《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总体规划》,于2003年8月正式启动西溪湿地综合保护一期工程。2005年5月1日,西溪湿地(一期)正式向公众开放。

2020年6月24日,杭州市决策推进“西湖西溪一体化保护提升”,西湖西溪迈入“双西”合璧新时代。

回顾西溪湿地的开发历程,有一位老人不能不提,不能被遗忘,他就是杭州西溪湿地历史文化的首位探索者:林正秋教授。

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西溪的历史文化价值还不为世人所知,林正秋教授是从历史学角度研究西溪的先驱。

1978年,林正秋写的《古代杭州研究》已经提及了西溪历史。论及杭州在秦汉时期的范围时,提到“秦汉时期,钱塘古县大致范围是,南到五云山麓钱塘江边的徐村、范村(今梵村)一带,西北至栗山、石人岭至西溪止,东到宝石山麓的大佛寺附近。”在另一段关于南宋商业、市集文字中,也论及西溪,他说:“杭州城郊外的草市亦迅速发展,满布周围,西溪谓之西溪市。”

1979年,林正秋发表的《南宋时期杭州经济与文化》有:“北宋时,杭州城外的镇市仅有南场、北关、安溪、西溪、范浦、东涨桥、汤镇和临平镇。”在文章中,他论及西溪时指出,早在秦汉时,就已经有“西溪”这个地名了,位置在钱塘县的西北郊。北宋时,西溪是杭州城外的一个市镇,到了南宋时期,西溪已经成为一个商业发达的镇市。

受邀参与西溪湿地的保护与利用研究

政府组织有关西溪湿地的保护与利用研究,大致最早可追溯到1994年的8月。当时由浙江省旅游局,杭州市旅游局,市园文局等单位发起西溪实地考察座谈。

在那次会议上,林正秋谈到,杭州是自古就是水乡城市,它的发展与钱塘江,西湖,运河与西溪等“四水”的治理密切相关,称为“四水共治”,而西溪基本上没有开发,有负于上天给我们的恩惠,应该迅速改变。

林正秋的观点得到与会者的认同,1994年8月5日,《江南游报》作了报导。

这次座谈期间有个小“插曲”。当时大家坐在一条水泥船上,有位旅游局的工作人员站在船头,不料,有条挖泥船突然从河汊中开出,撞在他们坐的船上。那位工作人员措手不及,跌落到河里。

好在河水不深,也就到腰部,大家将他扶上船,这位工作人员懊恼地说:“人倒是没什么,可我刚买的大哥大进水了!”(手机时称“大哥大”,相当昂贵)。

1995年,杭州召开“城市总体规划补充修改咨询研讨会”,邀集了全国三十多位专家学者参与,林正秋又在受邀之列。在会上,林再一次提出,必须充分利用好西溪的水资源,做好开发工作。

同年,杭州市政府委托浙江大学城市与规划系主任周复多教授主持制订《西溪湿地的保护性控规》,周教授邀请林正秋担任历史顾问,重点研究西溪历史文化。

三次参与西溪三期开发的历史文化研究工作

一期工程,专著问世

2002年年末的一天,林正秋接到蒋村乡(今蒋村街道)副乡长赵梨萍的一个电话,她说,我们(西湖区)区委书记与区长想约你谈谈。

林如约来到西湖区委,与区领导有过一次坦率的谈话。

区委书记说,西溪开发正在紧锣密鼓的筹措之中,区里成立了西溪湿地工程指挥部,由黄春雷副区长担任指挥部总指挥,区委很想邀请林担任指挥部的顾问。

开发西溪也是林正秋多年的愿望,听他们一说,他欣然应允。

不过,林正秋也提出了一个要求,“西溪湿地工程指挥部”只是一个从事土建工程项目的单位,而他所从事的是西溪文化与景点布局及人文挖掘,听起来有点牛头不对马嘴。他建议,可否在指挥部之下再设立一个文化部,专门从事这些工作?

区领导非常赞同林的想法,在指挥部下果真设立一个文化部顾问小组,给的任务是,凡是西溪指挥部相关文化内容的项目设计与开发,均需林正秋签字才行。

文化顾问组由赵梨萍任组长,成员有蔡云超(时任西湖区文广新局副局长)、单金发(时任《西湖报》副主编)、俞宸亭(作家)等人。

在那些日子里,林正秋在原来积累的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再到浙江图书馆古籍部查找新的资料,在各种古代文献中,将有关西溪内容的文字与图片全部加以复印,整理出三大箱的书面材料。

经过一年多努力,林正秋带领的课题组发表了近百年来关于西溪湿地历史文化方面的第一部著作《西溪的历史与文化》,全书共二十万字,由时任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题写书名,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年4月出版。

《西溪的历史与文化》第一次把西溪的历史文化系统梳理出来,全面解读了西溪历史,论述了西溪湿地的发展和新生。

这本专著还修订、增补了许多古籍史料,纠正了一些错误。如:西溪湿地建设工程原规划中提到,西溪湿地的历史是从东晋开始的,有1400年左右。专著中则认为,西溪的历史可追溯到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文明,提出了“良渚西溪是杭州文明的发源地”这一概念。书中提出:西溪两岸湿地的历史,绝不止“始于东晋”,而应追溯到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文明。随着西溪一带湿地的形成,在汉晋时期,西溪遂逐渐被人们开发利用,得到了初步发展

林正秋教授的这一观点,对当下“双西合璧”之后,运用西湖和良渚的申遗和遗产保护经验,借力打响西溪湿地品牌,力争在2025年前将西溪湿地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无疑有着巨大的启发意义!是“良渚,西湖,西溪三合璧”在学术理论上的依据

在林正秋看来,西溪的旅游开发,应当有别于西湖景区开发思路。换句话说,西湖犹如小姐(“大家闺秀”),而西溪应当是一个朴素的“村姑”,西溪的景观与特色应突出一个“野”字,也就是将杭州的西湖旅游与西溪旅游区分开来。

他说的,西湖为“雅”趣,西溪为“野趣”,二者各有千秋。西湖所展现的是“雅文化”,而西溪所表现的则是江南的“乡村文化”,其风光及建筑形式表现的应当是乡土特色,西溪的原生风貌。

▼ 相关阅读 ▼

总书记调研的湿地保护利用,我们一直在研究

杭州西溪湿地原住民眼里的蝶变

↓ 见 下 页 ↓

来源:杭州网微观杭州  作者:殷锐/龚玉和/国威  编辑:郭卫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