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运行
《我们圆桌会》,是发扬公共理性、提倡公共说理、培育公共精神、促进公共治理的生动实践。
一是话题选择:处理好政府议程、媒体议程与公众议程之间的关系。题材的选择上注重贴近性、时效性,事件性选题与观点性选题相结合,抓准社会关切,引导公众参与讨论,政府部门与专家解疑释惑,坦诚交流,形成舆论氛围。栏目选题注重议程设置效果,选择人们关注度高、互动性强的公共话题,增强讨论的基础,提升关注度与影响力。
二是谈话模式:主持人+嘉宾,群言式谈话。栏目名为圆桌会,但有别于一本正经的开“会”,营造畅所欲言的宽松氛围。平等性是 “圆桌会”的基本原则。努力营造互相倾听、互相尊重、平等交流的谈话氛围;“群言式谈话”是“圆桌会”的谈话形式。鼓励参与者主动发表意见。谈话参与者无论具有什么身份,都不能过于强势,压制其他人的表达。主持人要坚持理性平和的气度,注意掌控场面,鼓励寻求共识的努力。
三是现场环境与氛围:适应多样化表达。演播空间形成轻松、平和的语言环境,让谈话嘉宾达到自然放松的状态。合理穿插外场采访、背景资料回顾、网络观察员和信息员播报、调查发布等多种开放式的互动参与形态,增加节目信息量,使屏幕形态新颖活泼。
四是主持人:展现个人特质提升栏目吸引力。主持人是节目的灵魂人物。《我们圆桌会》请杭州电视台资深媒体人张平女士与杭州社会治理研究与评价中心的郑煜先生担纲主持(张平女士还担任节目制片人,领导节目编创团队)。
两位主持人展现了现场协调能力及其理性、思辨、智慧的个人特质,积极引导、巧妙组织谈话,发挥安排议题、引导发言、把握节奏、调节气氛、总结观点,提升了栏目吸引力与影响力。概括观点简明扼要,把主要时间让给嘉宾,避免替嘉宾说话;鼓励和激发每个人的表达意愿,让谈话嘉宾(尤其是“草根”嘉宾)多一些表达,适当有些即兴争辩,并把握好分寸;注重人情味,语言幽默与机灵应变,对节目进行掌控。
五是谈话嘉宾:多角色互补。圆桌会是讨论型的谈话节目,通过沟通、启发、协商、探讨、寻求理解与共识,不像辩论型节目要挑拨持对立观点嘉宾的发言冲动。因此,更注重引导嘉宾从自身角色出发,围绕主题、互动互补,延展谈话空间与深度。
1.官员说话,体现代表公共利益进行坦诚对话的特点。公开公共决策背后的“新闻”,回应公众的关切,接受社会的监督,这是政府向人民负责的表现。官员身份是吸引受众的重要因素,节目尽可能请层级高的领导与具体负责的人参加。同时避免官员说“官话”,既要放开心态,积极回应质疑,避免过于拘谨而冷场,又要虚心听取意见包括批评,不能表现管理者的“强势”。
2.市民说话,体现普通人“草根”特点。鼓励他们从个体感知角度表达对公共政策与社会管理的意见,引导他们从“抱怨者”、“发问者”发展成“提议者”、“协商者”与“共建者”。
3.专家学者说话,体现“理性、智慧”的特点。许多社会问题的产生与解决,政府与社会、公众都有责任。专家学者从第三方角度,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善于诱导,做理性并有新意的解读。
4.行业、企业、社会组织代表说话,体现“群体性代言者”的特点。积极反映群体诉求,提出务实建议。
5.媒体评论员说话,体现“思辨”或“辨析”特点。善于把建设性的批评与合理的分析引导结合起来。重视语言的理性,防止情绪化。
此外,极为关键的是形成一支具有高度责任心和社会敏感度的责编编导与节目编创制作团队。作为节目总策划人,要向林乃炼、张平、项辉带领的节目团队,表达感谢与敬意。
▼延伸阅读▼
↓ 见 下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