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贤寺
招贤寺遗址,位于今新新饭店以西、北山街60号。
图5 招贤寺遗址。图/云梦轩摄,2017
据南宋《咸淳临安志》载,招贤寺初名“禅宗院”,由杭州人吴元卿于唐朝德宗年间(780-806年) 建。据《西湖志》中的方外“会通(禅师)”载, 吴元卿在唐德宗时为六宫内使,后因母亲生病辞官返回故里,随后拜凤林寺鸟窠禅师圆修为师习佛,法名“会通”。会通诵经打坐十分勤勉,却一直不能悟得佛法,于是向鸟窠禅师辞行游方。鸟窠禅师仅仅拈起衲衣布面的细毛轻吹。会通顿悟,拜谢出寺,在凤林寺东面建庵,称之为“招贤寺”。会通在此庵参禅研学,终成一方名僧。后人因其顿悟之因多称会通为“布毛侍者”。
紫阳花 杜清雨摄
在招贤寺前,曾有一株紫色的花,但无人知其名,故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822-824年),将其命名为“紫阳花”,并赋诗云:
何年植向仙坛上,早晚移栽到梵家。
虽在人间人不识,与君名作紫阳花。
后晋开运三年(946年),吴越王钱弘佐改建为寺院。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招贤寺改名为“禅宗院”。禅宗院,即禅寺,乃丛林、禅宗寺院,是中国佛教禅宗的修行道场。宋熙宁年间,东坡守杭时题“蒙泉”、“尉迟恭井”。南宋宝祐三年(1255),招贤寺重建法堂。元末招贤寺毁,唯独古殿留存。
直至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僧人起纲募化重建,改名“清隐庵”,后复旧名。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为“中兴招贤寺”,由邻近闲地庵住持信本,请普陀皓月禅师为招贤寺住持,信本兼有资助,拓兴院宇。时闻缅甸古国出玉佛,有寺内法师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前去恭请,至次年七月十五日抵杭,即日供奉玉佛于招贤寺内殿。为此,该寺又俗称“玉佛寺”。
1918年前后,招贤寺重修,有大殿一座,二层楼房和平房各一座,占地面积3.724亩,房屋38间 。
1918年重修后的招贤寺的一楼一僧房,约摄于20世纪末,现已不存。
招贤寺名声在外,曾引得许多名人来此驻足。1918年,名僧弘伞为弘一出家闭关前往新登护关,返杭即住招贤寺,自号“招贤老人”。民国十五年(1926年),弘一法师在招贤寺整理《华严疏钞》。1927年秋,弘一大师云游至上海,住在丰子恺家里。十月二十一日(农历九月廿六),丰子恺在上海的家中举行仪式,拜弘一大师为师,皈依佛门。这段时间,弘一大师和丰子恺朝夕相处,遂商定了编绘《护生画集》的计划。1929年,时值弘一大师五十岁寿辰,丰子恺最后共绘《护生画》五十幅,弘一大师为每幅画逐一配诗并书写。1942年,弘一法师圆寂,其灵骨一度就供奉在招贤寺内大殿前。
20世纪40年代,丰子恺在招贤寺。(仲向平供图)
抗战胜利后,丰子恺曾一度卜居在招贤寺旁的小平屋内,自称为“湖畔小屋”。当年,丰子恺曾感叹此处的优美环境,脱口而出“门对孤山放鹤亭”,但苦于对不出上联。其友人章锡琛、叶圣陶知道此事后,三人经几度切磋才补出上联“居临葛岭招贤寺”,从而留下丰子恺“小屋撰联”的佳话。
林风眠初到杭州时,也曾住在葛岭山下的招贤寺。
1929年西湖博览会期间,招贤寺的山门改换了门面,辟为“交通部临时电信所”,亦称“邮电收发处”。
解放初期,招贤寺一度由省委党校使用。1956年由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安排使用。“文化大革命”期间,招贤寺划归新新饭店使用,但是产权问题一直没有梳理清楚。1989年,杭州新新饭店经与杭州市佛教协会多次协商后,一次性买断招贤寺的产权。
2012年,招贤寺剩下的建筑已经是“大宅门”酒店。现大门紧闭。
原招贤寺大殿(仲向平摄于20世纪90年代)
现沦为招贤寺大殿的大宅门酒店。
▼延伸阅读▼
↓ 见 下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