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三所学校,一段应该被杭州人铭记的历史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8-10-08 11:47   

西湖的孤山向来是热闹的,人来人往、络绎不绝,而孤山的北面,放鹤亭东,有一幢小楼静静临于水岸,鲜少有人问津。这幢小楼就是林社,为纪念杭州一位近代教育开拓者——林启而建立。

林启(1839-1900),字迪臣,福建侯官(今闽侯)人。清光绪二年(1876年)进士,先后担任过陕西御史、衢州知府,光绪二十三年(1896年)调任杭州知府。

林启在杭功绩,最为人称道莫的过于他创办了三所杭州新式学堂:求是书院(今浙江大学前身)、蚕学院(今浙江理工大学前身)、养正书塾(今杭州高级中学、杭州第四中学的前身),开创杭州近代教育的先河。

来林社的人很少,因为它并不有名。但,时光穿越至100多年前,你会知道他(林启)有多重要。

林社

“求是书院”初创

19世纪末的中国处于历史巨大的转折点上,清廷无能,列强入侵,中国大地暗潮汹涌。少部分人最先觉醒,尝试变法,废科举、立新学……在杭州,林启开始了他对近代教育的探索和革新。

林启认为“居今日而图治,以培养人才为第一义。居今日而育材,以讲求实学为第一要义”,这成为他办学的指导思想。

初任杭州知府,林启就建议当时的浙江巡抚廖寿丰利用寺庙寺屋办新式学堂。1897年农历正月,林启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大学堂——求是书院成立,为今浙江大学前身,5月21日正式开学。廖寿丰任命林启为求是书院总办,即校长,负责学校章程制定、师资任聘、学员招生等事宜。林启还亲自负责国文教学。

书院提倡新式教育,聘请了美籍教师王令赓担任总教习教数理化,以及数位外籍学者教习学生们西洋、外国史地、音乐、教育学、博物学等,使得书院成为当时传播新知识、新思想的重要场所。

杭州,乃至浙江的近代高等教育自此开始。

三大学堂并立,现代教育初显

在林启看来,仅仅一所求是书院是远不够的。在这之后,林启又一口气办了“蚕学馆”和“养正书塾”。

鉴于杭州地区蚕丝生产衰落,农民养蚕连年歉收,林启萌发了创办“蚕学馆”的念头,上书朝廷,请求拨款创设。1989年4月,现今浙江理工大学的前身——蚕学馆正式开学。蚕学院同样聘请国外拥有先进技术的人员担任教员,教授学生改进养蚕制丝技术,防治蚕病,精求饲育,并将技术推广民间,服务蚕农。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培养蚕桑人才的学校,也是浙江省第一所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可以算是近代职业教育的雏形。

1899年,林启又创立中等学校“养正书塾”,开设许多新式课程,如算术、历史、地理、物理、体操、英文、音乐等。养正书塾成为现今杭州高级中学、杭州第四中学的前身。

在风雨缥缈的近代中国,林启在杭州先后创办求是书院、蚕学馆、养正书塾三所新式学校,隐约可以窥见现代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中等教育的雏形,开创杭州近代教育的先河。

百经波折建“林社”

1900年4月,林启病逝,享年62岁。

他的后人想将其遗体运回家乡福建安葬,但杭州人民念其功绩,因其“为我名山留片席,看人宦海渡云帆”之句,最后留葬于西湖孤山北麓。

后来,杭人邵章、陈敬第等倡议建“林社”设祭,纪念林启。林社初建时为砖木结构的中式平房,1925年扩建。随后,林社在战争中遭到破坏,直至1946年,浙江大学等复员回杭,复发起重建林社,由江浙两省丝绸业、蚕种业出资,拆造重建,历时5年完工,成为如今的小楼。

林社为二层建筑,歇山式屋顶,西式立柱,中西元素杂糅,别有味道。门匾上是由曾任浙江大学校长的潘云鹤先生所题的“林社”二字,也可称为林启纪念馆。

时光飞逝,历史逐渐远去,人们也渐渐淡忘了曾有这样一个人,“勤于治理,勇于赴事”,使杭州的近代教育向前迈进一大步。如今的杭州学子,更应来林社走走,因为:我们不仅要知道今后去到哪里,更应知道我们从何而来。

▼延伸阅读▼

西湖为何这么美?其中也有你的一份力

杭州启正中学简介

杭州最早的新式学校——育英书院

蚕学馆旧址纪念碑落成

曲院风荷,曾是蚕宝宝的家

回头看看来时的路

来源:西湖文化特使(ID:xihuwenhuateshi)  作者:夏瓜  编辑:郭卫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