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东坡笔下的这句诗,将西湖的美刻画得淋漓尽致。西湖山水之间,留下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足迹。春有“千红百紫争妖妍”的桃花,夏有“映日荷花别样红”,秋有“十分秋色为伊忙”的桂花,冬有“占尽风情向小园”的梅花……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成为西湖胜迹的一部分而放射着光芒。
西湖有多美?文化来表达。昨天,在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暨西湖申遗成功七周年来临之际,西湖景区在杭州西湖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雅集活动。学生、书法绘画爱好者、诗人、戏曲爱好者、歌手等各方人士,采用吟唱、书法、绘画、戏曲等形式,表达对西湖的热爱。
西湖为什么可以一直这么美?这与平时的保护息息相关。
2011年6月,西湖成功登录世界遗产名录,同年7月13日,杭州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挂牌成立,全面开展西湖文化景观遗产预警监测框架和遗产本体要素监测体系的研究和建设,完善西湖文化景观遗产地档案数据库。
目前,与西湖景观密切相关的14处“代表性史迹”均已划定保护范围、建立文物档案、竖立保护标识。对遗产区范围内的重要地下史迹,进行必要的考古勘探清理,并采取相关手段,使开化寺遗址、清行宫遗址、钱塘门遗址、雷峰夕照御碑亭遗址、抱朴道院遗址等一批重要史迹得以更好的保护与展示。与此同时,改善西湖水质,挖掘、修复、修缮历史人文景点,新增景区公共绿地等。
“问计于民”政策是在2002年西湖综合整治的过程中产生的。大大小小的西湖保护整治项目,通过“公示”环节,市民、媒体、游客、学者等建言献策,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及特长,成为西湖保护的直接参与者。
上千人的“西湖志愿者”也参与进来,他们常年活跃在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湖滨晴雨、柳浪闻莺、雷峰夕照、苏堤春晓等6处西湖志愿者微笑服务亭,为市民游客提供贴心的服务。“西湖文化特使”等群体,则从世界遗产的视角,为中外游客解读和宣传西湖文化。
另外,“免费西湖模式”也已成为享誉国内外的共享文化遗产的典范。近年来,西湖景区相继取消了130多个公园景点和博物馆、纪念馆的门票,没有围墙、不收门票的西湖,俨然成为公众的大花园和会客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