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运河畔,那些改自“宫庙”的百年名校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8-01-31 11:56   

杨家门小学学生在进行广播操比赛(资料图)

光绪二十四年(1898)康有为上《请饬各省改书院淫祠为学堂折》,内云:“查中国民俗惑于鬼神,淫祠遍于天下。以臣广东论之,乡必有数庙,庙必有公产。若改诸庙为学堂,以公产为公费……则人人知学,学堂遍地。”

张之洞在其著名的《劝学篇》之外篇第三中,则阐述了以庙产解决兴办学堂经费的问题:

府县书院经费甚薄,屋宇甚狭,小县尤陋,甚者无之,岂足以养师生、购书器?曰:一县可以善堂之地、赛会演戏之款改为之,一族可以祠堂之费改为之。然数亦有限,奈何?曰:可以佛道寺观改为之。今天下寺观何止数万,都会百余区,大县数十,小县十余,皆有田产,其物业皆由布施而来,若改作学堂,则屋宇、田产悉具,此亦权宜而简易之策也。……大率每一县之寺观取十之七以改学堂,留十之三以处僧道。其改为学堂之田产,学堂用其七,僧道仍食其三。计其田产所值,奏明朝廷旌奖;僧道不愿奖者,移奖其亲族以官职。如此则万学可一朝而起也。”尽管庙产兴学的政策曾引起过宗教与政治之间的风波,但民间祠堂宫庙作为学堂之事,仍然成为当时的一种普遍现象。如1905年,袁世凯在《遵旨严禁刁绅蠹役滋扰寺院并分别声明折》中所言:“伏查民间祠庙不在祀典者,由地方官晓谕民间一律改为学堂,早经奉旨通饬在案。……其未入祀典各庙宇,率由绅民禀请改设学堂,相安数年,业已允协。……余如淫祠,本干例禁。私社庵院,律有明条。又绅民先曾布施,原无殊于善举……均由公正绅者,分投筹办,应请悉仍其旧,以昭大信。

福寿宫与磨库庙当时是否属于不在祀典的民间祠庙,如今已不可考,但两处地方分别建立了初等小学堂,却是事实。实际上,清末庙产兴学政策所影响并非清末那短短几年。辛亥革命以后,清朝虽亡,但改庙为校的现象仍然存在。仅拱墅区而言,就有瓜山庙和忠天庙先后成为办学之地。

《杭州府志》(民国铅印本)卷二十四《山水五》载:“瓜山,去武林门十五里,有大瓜,小瓜绵绵,齐墟夹岸,连势向北。一瓜稍大,南则横桥,连带桥北有祢正平祠,俗谓‘灵石浮来’,亦称为灵石庙。《神州古史考》相传昔有香炉一座漂至,三足皆龙爪,举之须四人,因封为爪山土神。《嘉靖县志》按《古史考》作瓜,《县志》作爪。旧志两说并载,讫无折衷存之,俟考。”可见瓜山很早就闻名四方。又同书卷六《市镇》云:“瓜山市,去拱宸桥东北五里。”俞樾《茶香室丛钞》卷十五“祢衡为土神”云:“国朝景星杓《山斋客谈》云:吾杭仁和北乡有瓜山土地祠,俗戏惧内者曰:瓜山土神,夫人作主。吾友卢书苍经其祠,视碑始知为汉祢衡也。祢正平为杭之土神已不可解,乃更有惧内之说,则更奇矣。”换言之,瓜山老庙是一座土地庙,祢衡是该庙的土地神。1914年,杭州市瓜山国民第四小学在瓜山老庙内创立。1929年,易名杭州市立瓜山村初级小学。1935年,时任浙江省教育厅长许绍棣之侄出任校长,在老庙西侧建了一幢新校舍,被誉为当时杭州市第一“风景小学”。抗战期间,学校毁为平地。1945年抗战胜利后,在瓜山老庙里恢复教学,定名瓜山小学。1952年,易名为瓜山乡中心小学。1958年,恢复瓜山小学之名。1971年,推倒老庙,新建校舍,学生人数达400余人,教师16人,成为一所较大的农村完全小学,并增设了初中班。1984年,翻建旧校舍。2007年,撤并至上塘中心小学——该小学前身即20世纪30年代创立的善贤坝初级小学——1月25日,瓜山小学与上塘中心小学合并之后的学校,更名为杭州市明德小学。

1929年,以忠天庙为校舍的塘河乡国民学校创立。1949年,易名为小河小学。1952年,划古荡区,改为古荡区中心小学,同年由杭州市教育局拨款,拆去戏台,“请”出菩萨,造起三间简易平房做教室。1958年,划入拱墅区,易名杭州市勤丰小学。1970年,民办小河小学并入,班级增加到24个,学生增至1000余人。1974年,复名小河小学,校址在和睦路65号。 2006年,异地重建,并更名为杭州市拱墅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学校,校址在赵伍路111号。

除了上述学校之外,思文米业初等小学校和拱宸桥西的二司殿初级小学,也都是在庙产兴学的时代洪流中诞生。思文米业初等小学校创立于清末,二司殿初级小学创立于20世纪30年代。教育是国之大业,毋庸讳言,每一所学校的变迁史,都是一部教育的认知史、地域的变革史。

作者任轩简介:

运河文化研究者,主撰《杭州桥》、著有随笔集《词韵半壁江山》、《运河上的杭州》、

诗集《大河无言》

《拱宸》、《运河茶韵》执行主编

延伸阅读:

运河南端 民间文化的力量

杭州隐秘地图之:时间的小河

 

来源:拱宸(ID:gc1237)  作者:任轩  编辑:郭卫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