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站在那里,就是对中国古典诗词最好的注解
来自南开大学的消息,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教育家、诗人叶嘉莹,于2024年11月24日下午逝世,享年100岁。
叶嘉莹,1924年7月2日出生于北京,本姓叶赫那拉,满族,后成为加拿大籍华人。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叶嘉莹在中国台湾多所大学任教。1969年她迁居加拿大温哥华,任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79年回国教书,最终定居南开大学。
1991年她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称号,是加拿大皇家学会有史以来唯一的中国古典文学院士。2002年、2015年她分别被香港岭南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曾担任南开大学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央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
叶嘉莹主要从事古典诗词教学、研究和推广工作,出版有《Studies in Chinese Poetry》《杜甫秋兴八首集说》《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迦陵论词丛稿》《迦陵论诗丛稿》等著作数十种,曾获得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2014中华文化人物,改革开放40周年最具影响力的外国专家,中国政府友谊奖,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
叶嘉莹一生以弘扬中华诗词为己任,历经烽火硝烟、家道变迁,活出了如诗一般的铿锵人生,在全世界的汉学家眼中,她都是中国古典诗词和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
她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女先生”。
年少以诗歌为伴
在文化综艺节目《朗读者》上,主持人董卿是这样介绍她的:“她是白发的先生,她是诗词的女儿。”
叶嘉莹,是无数人通往古典诗词海洋的引渡人。教学70余载,经常都有窗里门外挤破头来听课、听完又赖着不愿走的学生。
用董卿的话说,叶先生是“一生颠沛流离,却度人无数”。
叶嘉莹的一生,都和诗,分不开。
叶嘉莹1924年农历六月初一出生在北平。她是满族叶赫那拉氏后裔,民国后,叶赫那拉直接用叶来做姓氏。叶嘉莹父母都是知识分子,父亲供职于航空公司,母亲是一名老师,从小她就接受良好的教育,3岁开始识字背诗,6岁就会背《论语》,成为她的启蒙书籍。
少年时期的叶嘉莹看到什么,有了感动,就写一首诗。15岁时,她看到秋天的蝴蝶,就写了首《秋蝶》:“几度惊飞欲起难,晚风翻怯舞衣单。”16岁的夏天,她为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写下《咏莲》:“如来原是幻,何以度苍生。”
当时年轻的她以这些长长短短的句子为伴,她不知这一伴就是一生。
1937年,北平沦陷,战乱四起。父亲跟随国民政府向南撤退,时隔多年才有了音讯,她百感交集地写下“昨日雁南飞,老父天涯隔”。
人生更大的变故,接踵而至。
叶嘉莹17岁那年,身体一向健康的母亲因腹部生瘤去天津做手术,本以为只是小手术,却因为败血症在回京的火车上突然去世。她人生最痛苦的一段回忆,是听到钉子一下下敲进母亲棺木的声音。但作为家中长女,她必须强忍泪水,料理母亲后事。
面对国破家亡,叶嘉莹悲从中来,含泪写下了八首《哭母诗》,读来字字泣血。
遇到恩师,点亮灵魂
若在和平年代,叶嘉莹本可以过幸福的人生,但乱世给她带来了前半生的颠沛流离。
从小学习优异,从中学到大学,叶嘉莹都是第一名,绝对是学霸。
1941年,她以高分考入北平辅仁大学,在这里她遇到了点亮她灵魂的人——恩师顾随。
顾先生学贯中西,是诗词方面的专家,也是现代著名诗人和书法家。一生桃李满天下,除了叶嘉莹之外,红学泰斗周汝昌也是他的学生。
顾老每每讲到古典诗词,总是旁征博引,叶嘉莹听得如痴如醉。遇到老师后,她才真正懂得诗词所蕴藏的力量。
看到初秋的迷人景色,叶嘉莹有感而发,作了好几首律诗交给老师,顾老竟一字未改,还作了和诗,想帮她发表,叶嘉莹于是有了“迦陵”这个笔名。
随着对诗词的深入理解,叶嘉莹发现千百年前的哀怨哲思,依然能够激荡人的心灵,便问顾先生:“这是为何?”
顾老答道:“世上都是无常,都是灭,而诗是不灭,能与天地造化争一日之短长。万物皆有坏,而诗是不坏的。”
这句话就像一束光,驱散了丧母之痛留下的阴霾。原来诗词,也是可以治病的。
大学毕业后,叶嘉莹在北平一所中学教书。忽一日,顾老写信给她,希望她成为南岳之马祖,而不是孔门之曾参。
什么意思?意思是让她自立门户,而不是追随老师的脚步。他觉得叶嘉莹有一天,可以将诗词之美发扬光大,成就远远在自己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