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望远镜来观展!浙博宋画大展的这些惊喜不容错过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11-08 23:29   

潮新闻讯 嬉戏追逐的鸳鸯、翻飞捕食的鸬鹚、单脚独立的白鹭、鲜艳亮丽的翠鸟……临近深秋,越来越多的冬候鸟集结在了西湖边,它们的出现,意味着杭州即将进入最寒冷的季节。

为了一睹这群“大明星”的真容,不少人拿起了手边的手机、相机,往往刚准备靠近开拍,“大明星”们边扇动着翅膀呼啦呼啦全飞走了。

我们不由得好奇,在千年前的今天,不借助任何科技工具,宋人又是如何靠手下的一支笔,捕捉、定格到了这些鸟类的精彩瞬间?

11月9日,浙江省博物馆建馆95周年庆大展“问羽:宋代的自然与艺术世界”将在之江馆区亮相。在开展的前一晚,潮新闻·钱江晚报联合浙江省博物馆邀请20位VIP读者,在大展的策展人、浙江省博物馆馆长陈水华的带领下,来了一次特殊的寻鸟之旅。

观众观展 陈新怡/摄

活动预告一经发出,便引起了读者的热烈反响:“仅仅手慢了一秒,便没有名额了。”还有抢到的读者打电话询问是否能将自己宝贵的观展名额让给朋友:“我俩都填了,他慢了一点,没抢到。他真的非常喜欢,我想着能不能将这次机会给他?”没抢到的读者也决定准时蹲点直播:“准备听一下直播的导览再去看展览。”

这样一场结合自然、艺术、科学、摄影等多重元素的宋代花鸟画展,要怎么看?看什么?哪里能挖到展览的“隐藏彩蛋”?

别急,让我们跟随这一批幸运观众,一起一探究竟。

问羽展览海报

不打“寻常光”的展厅

暗,是大家走进展厅后的第一印象。

因年代久远,画面脆弱,不少宋画有着严格的休眠期,对光照也有着极高的要求。

“为了减少文物损伤,展厅里宋画的照度限值不超过50lx,所以我们尽可能将光用在画的本体上,空间就相对而言暗一点。”陈水华向观众解释道。

在偌大的展厅中,《百花图》《花鸟图》《宿禽激湍图》《秋芦飞鹜图》等宋画真迹仿佛发着光,等待着观众去挖掘、探寻。

陈馆带大家“观鸟”的第一站,便直奔了唐希雅(款)的《花鸟图》。

唐希雅(款)《花鸟图》辽宁省博物馆藏

唐希雅,何许人也?

见大家都露出了迷茫的神情,陈馆先和大家做了一个小科普。

唐希雅,五代南唐花鸟画家。刘道醇在《圣朝名画记》中将他和黄筌、黄居寀、徐熙的花鸟作品一同被奉为“神品”。

《花鸟图》上的内容很简单,杭州人也很熟悉,西湖十景之一的“柳浪闻莺”——一只黑枕黄鹂,正攀爬在一株枝叶正绿、遒曲的老柳之上。

“大家现在可能对黄鹂比较陌生,它的叫声比较漂亮、婉转动听,放在古代是很常见的鸟类。在宋代有很多黄鹂和柳树的搭配。”陈水华说。

围站在《绣羽鸣春图》旁,陈水华让观众凑近仔细看画中白鹡鸰的身子。有眼尖的观众发现,这只白鹡鸰身上绑了一根黑黑的细线,将它与脚下的太湖石牢牢拴住。

陈水华解释道:“以前大家往往会疑惑,这些宋代花鸟画家是如何将四处飞散的鸟儿画得如此写实的?这或许就是答案。很有可能,这些画家就是将鸟类绑在一个固定的地方,比如石头,比如树枝,这样他们就可以尽情地观察。”

佚名《绣羽鸣春图》故宫博物院藏

尽管展厅很暗,但并不阻挡观众们对于真迹的热情,有些观众听着听着就掉队了——正在展柜前仔细地研究画中的每个细节。

在这期间,观众黄先生还掏出了自己的观展“武器”——望远镜。“因为有些宋画很小,需要用放大镜或者望远镜才能将细节看清楚。因为宋代的画比较写实,和照片的感觉很像,我本人还挺感兴趣的,之前也做了功课,说要带一个望远镜看会比较好。”黄先生解释道。

拿着望远镜观展的观众 陈新怡/摄

有一幅图占据了展厅最长的展柜,那就是来自故宫博物院的《百花图》,《百花图》一出现便吸引了大多数观众的目光。见到《百花图》的真貌,观众于女士感到很惊喜:“之前在上课时,老师就曾拿过《百花图》让大家学习白描和没骨技法,没想到这次竟然看到了本尊。”

在高透的低反玻璃的加持下,来自春夏秋冬的花卉栩栩如生,鹊鸲、黄雀、八哥、金翅雀、翠鸟、大山雀等各种鸟类穿插其间,生意盎然。

“在画中,每种植物表现手法不尽相同,排布也是互相穿插、有机组合。在这之中,可以看到我们江南四季的每一种花卉、每一种鸟类、每一种昆虫,这些在野外都可以找到相应的样本。”陈水华说。

佚名《百花图卷》麻雀

佚名《百花图卷》鹊鸲

指着《百花图》中的一只鸟,陈水华问观众:“你们猜这是什么鸟?”

几乎所有的观众根据外形,猜的都是喜鹊。但答案却是“鹊鸲”。

怎么辨别出来的?根据大小。

“《百花图》中的鸟和野外一样,等比大。在画中这只鸟,体型比喜鹊的体型小了一倍,这也是鹊鸲和喜鹊最显著的区别。”陈水华说。

(原标题:带着望远镜来观展!浙博宋画大展的这些惊喜不容错过)
来源:潮新闻  作者:记者 陈新怡 马黎 蒋文俐 通讯员 李恬怡  编辑:管鹏伟
返回
杭州网·杭州新闻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