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听完了乐器独奏,接下来上场的是宫廷编制的王室乐队,他们的演奏乐器是青铜乐钟,演奏的曲目却是当时的流行歌曲。
这就好比在人民大会堂里面表演邓丽君的流行音乐演奏会。为什么这么说?《礼记》里魏文侯问子夏:“吾端冕而听古乐,则惟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如此,何也?”连皇帝都不爱听令人犯困的歌功颂德的官方曲目,而更偏爱活泼欢快、节奏铿锵的民间音乐,乐队当然得演奏当时流行的郑卫之音了。
周代礼乐制度体现在音乐方面,包括钟磬悬挂的位置、奏乐舞蹈的行列、不同场合和身份演奏的不同音乐。1996年以来,河南新郑陆续出土窖藏编钟十余组共260多枚,其钟悬规则均为两套20件钮钟和4件镈钟(钮钟和镈钟都属于编钟的一种,钮钟底部有向上凹弧状,镈钟底部为平口),音域超过三个八度,具备完整的七声音阶结构,音律和谐,音色动听,能够演奏丰富多变的调式和旋律,较此前的西周礼乐器音阶排列有明显的进步。这批编钟的悬挂、演奏方法,为寻觅湮灭已久之“郑声”的乐律特征和风格,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3
两汉时期的中原,中国传统音乐由钟磬乐舞形态转入到了歌舞乐伎时期,在河南出土的大量陶制明器和汉画像砖、石、壁画中,舞乐百戏的题材占相当比重。汉唐两个时期遗留下大量歌、乐、杂技俑,虽然多为陪葬品,这些陶俑大多刻画得比较细腻,生动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
济源泗涧沟所出的釉陶乐俑一组七人,其中奏乐者四人,击节和声者一、吹埙者一、吹排箫持鼗者二(鼗táo,即拨浪鼓,已失传),其余三人伸双手仰面而歌,正是“丝竹相和,执节者歌”的相和歌的演出场景。
还有一组坐部伎女乐俑造型和服饰大体相同,8件女乐俑姿态各异,跽坐演奏,除二人乐器已失外,其余六人分别持排箫、琵琶、筚篥、钹、笛和竖箜,共同组成一场别开生面的小型宴乐演出场面。
(唐玄宗时宫廷燕乐分为坐部伎和立部伎,表演的内容都是歌颂帝王功德,祝愿君王千岁万岁。坐部伎在堂上表演,规模较小,舞者3至12人;立部伎在堂下,即庭院、广场表演,演出规模大,场面宏伟豪华,舞者多则180人,少则64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