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报讯 昨天傍晚,24岁的孔鸣(化名)和妈妈一起,烧了一桌好菜,等着父亲干完活回家。吃完饭,孔鸣和妈妈去家附近的公园遛弯散步,母子俩手挽着手,场面温馨又美好。 这样稀松平常的日子,对于孔鸣一家来说,却弥足珍贵,他们为此盼了整整四年多。 在这之前的三四年时间里,整日卧床的孔鸣,最大的心愿是“和家人坐一起好好吃顿饭”。那时的他,因为“急性肠梗阻、肠坏死”,大小肠绝大部分坏死,经历了3次手术,小肠只剩40厘米,不能消化吸收,“吃什么拉什么”,每天至少要静脉注射2000毫升营养液勉强维持生命。如果不打营养针,他就会被活活饿死。医学上认为,唯一能救他的办法就是小肠移植。 去年8月,怀揣“有一线希望就不放弃”的信念,孔鸣父母辗转打听,带着孔鸣来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这是一次有些“悲壮”的出发,“这次如果还是不行,那真的是这个孩子命该如此。”孔鸣父亲轻声嘀咕,似乎是在给自己做心理建设。 2019年8月24日,在浙大一院,孔鸣接受了全省首例亲体小肠移植手术,医生从孔鸣父亲体内切下一段2.5米长的小肠,并顺利植入孔鸣体内, 如今,八个多月过去了,孔鸣正在慢慢康复,“捐肠救子”的孔鸣父亲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已重新外出工作,生命暖阳再次照向这个曾被苦难笼罩的家庭。 突如其来的灾难 如果没有生病,孔鸣一家人的日子原本和和乐乐。父亲是石材水磨工,用辛勤的劳动维系着家庭的开支;妈妈是全职家庭主妇,悉心照料一家人的生活;聪明懂事的孔鸣读完高中,或许会考上心仪的大学。 可一切美好,在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面前,戛然而止。 2015年10月的某个早晨,正读高中的孔鸣像往常一样吃过早饭准备去上学,突然感到小腹疼痛难忍,并且呕吐不止,家人赶紧将他送到当地医院。当天下午3点,医院判断孔鸣为“急性肠梗阻、肠坏死”,医院给他做了手术,切掉了将近2米坏死的小肠。 此后,孔鸣肠道上的毛病一发不可收拾,2017年4月、2018年9月,因为肠扭转引发的肠道大部分坏死,孔鸣先后在南京、温州又接受了两次小肠切除手术。三次手术下来,他的残余大肠仅存12cm,小肠只剩下不到40厘米,而正常人体的小肠一般长5至7米。 吃什么拉什么 越来越虚弱 “吃什么拉什么,生活上基本离不开人,我每天照顾他,后来只能每天住在医院里,连路都走不了了。”回想起之前儿子遭的罪,孔鸣妈妈还是有些心疼。 当时,因为无法正常进食,孔鸣只能靠长期静脉注射营养液补充生命能量,成年男子日常所需的能量,孔鸣没办法得到满足,他的身体日渐消瘦,各种器官功能逐渐衰退。医生告诉孔妈妈,除非小肠移植,如果仅仅依靠输营养液、提供肠外营养支撑,孔鸣的生命最多维持三年,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肝脏等器官会因为被“闲置”许久而丧失功能,最终将会因多脏器衰竭而死亡。 “那段日子太难熬了,找不到治疗方法,看不到希望。只能眼睁睁看着孩子躺在病床上,身体越来越虚弱,我们什么都做不了。那几年春节,人家都是一家人团团圆圆吃着年夜饭,我们都是在医院过的,甚至还收到了病危通知书,根本没有心情过年。”孔妈妈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