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一次打开,是买来两年之后,魏大伯妹妹生孩子,他挖出一点熬了红糖水送去。自己女儿不太喜欢喝红糖水。又过了几年,流行送礼送鸡蛋,再后来,又流行送保健品,没人送红糖了。
女儿魏女士说,记得自己家搬了七八次,从羊坝头到水漾桥、再到后来的九堡、六堡,再到如今住的竹竿巷,家里破破烂烂的自行车、旧家具不知丢过多少,爸爸最舍不得的,就是这罐红糖。
下午4点多,阳光渐渐暗淡了些,公园里的人渐渐少去。听说魏大伯的红糖存了50年,一些老人凑过来看。
红糖罐的塑料盖稍微使劲,几下就拧开了,飘出一股浓郁的焦甜味。
“看看,这是正宗的义乌红糖呢。”见这么多人凑过来,魏大伯很兴奋。
红糖是义乌著名土特产,始于明末清初,义乌也被称为“红糖之乡”,早在1929年的西湖博览会上就曾获得特等奖,2014年12月,“义乌红糖制作技艺”正式列入第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鸡毛换糖”是义乌人世代相传的经商传统和谋生手段,当地人带着本地所产红糖,摇着拨浪鼓四处行走,换取鸡毛,收来的好毛加工出售,差的用做田地肥料。后来糖担里慢慢增加了针线、发夹、手帕、头巾等小商品,再后来开始摸索加工小商品,一个个小商品生产基地和交易市场悄然形成,这才有了全球最大的小商品生产基地和批发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