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治什么?怎么治?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2-08-05 07:44   

每年的小暑节气到立秋节气的这段时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称为“三伏天”。

具体来说,是农历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至立秋后第二个庚日前一天止,共30至40天,分为初伏、中伏、末伏。其中,初伏10天,中伏10至20天,末伏10天。今年7月16日至7月25日为头伏,7月26日至8月14日为中伏,8月15日至8月24日为末伏。

而根据中医的“春夏养阳”及“天人合一”理论,此时是激发阳气最好的时候,也因此有了“冬病夏治”这一独特的中医治疗方法。

相关报道

这些疾病不要错过夏天这个关键期

冬病夏治不能取代日常治疗

适用于虚寒类疾病,更讲究病人体质

通常,我们把在冬季发生或加重的疾病称作“冬病”。

杭州国医馆馆长、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负责人傅华洲介绍,冬病具体来说,就是在冬天因为人体阳气虚弱或感到寒冷之邪而发作甚至加重的一些疾病。常见典型如咳嗽、哮喘、慢阻肺、过敏性鼻炎、慢性胃炎、慢性腹泻、脾胃虚弱、痛经,以及颈腰椎疼痛、寒痹症如关节疼痛等等。

“除了这些器质上的疾病,还有一些秋冬容易发作的情志性疾病。比如阴冷的秋冬天,很多人情绪提不高,机体相对弱,体虚易感。”他表示,广义上来说,冬天容易发作的都可当做是“冬病”。

但并不是每一种冬病,都能夏治,更重要的是病人体质。

“冬病夏治不仅针对病症类型,更要考虑病人体质,即阳虚畏寒体质适合,阴虚火旺不适合。”浙江医院针灸科主任诸剑芳强调,虚寒体质的人,往往面色苍白、舌淡、脉细沉。如果是口干舌燥,口角易长疮的,多为阴虚火热,不适合冬病夏治。

同时,中医治疗讲究辨证论治,同一种疾病也会有不同的证型。比如过敏性鼻炎是冬病夏治的适应证,但若是患者正处于急性发作期,也不能使用冬病夏治。

三伏天里的每一天皆可做冬病夏治

大多数现代人对冬病夏治的理解,简单描述为在三伏每一伏的头天,到医院贴一次三伏贴。

但现代生活节奏快,既定安排也会被打乱,若是无法做到每一伏的头天治疗,是否就意味着失去了治疗效果?

“如果能在每一伏的头天接受冬病夏治,自然效果最佳。但随着时代变迁,中医也在进步发展,也要充分考虑当下的生活实际,因此,现在的冬病夏治时效放宽了,只要在伏天结束前去做治疗即可。”傅华洲说,冬病夏治的时间不必刻意拘泥于具体的某一天,比如,今年末伏结束时间在8月24日,在这之前都是有机会做冬病夏治的。

诸剑芳也认为,只要是阳虚体质且有对应的病症,适合做冬病夏治,那么哪怕是错过了头伏,在中伏甚至末伏里去做冬病夏治的治疗,也会有一定的效果。同时也可结合中医的其他治疗方法如中药内服,或是针灸,一样会有很好的治病效果。

同样一张三伏贴,取穴是治疗关键

一般来说,冬病夏治的方法分为内服、外治两大类。内服药物指的是常说的汤药、中成药,根据不同的疾病、不同的人群进行组方。外治疗法有穴位贴敷、中药熏洗、针灸、督脉灸、推拿、按摩、蜡疗、刮痧等一系列方法。其中,穴位贴敷是冬病夏治最为熟知也最为经典的治疗方法,也就是“三伏贴”。

每年一入伏,中医院、综合性医院的中医科,甚至各大中药堂,都会吸引大批前来做冬病夏治的市民。了解不多的人往往会心存怀疑:我哮喘贴这个三伏贴,他颈椎病也是这个三伏贴,怎么什么病都是用这个药?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记者 陈敏娜 通讯员 郭俊 王文婷  编辑:郑海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