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鉴》再版成为浙江大学中西书院指定教本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2-06-24 07:19   

在刘东看来,这些重要的话题,包括一整套作为其基调和特色的学术话语,在千百年里不间断地被接续研讨和讲谈着。《德育鉴》里汇编起来的,也正是这样一种贯穿文明始终的“接着讲”的进程。

从孔孟到程朱,到康梁,一直来到现在,只要中国文化不断传承下去,它就必然包含着对后学的无尽期许。要求把这种讲谈活动继续延伸下去,不光延续到我们,还要延续到我们的后人,以及我们后人的后人。

在被书环绕的办公室里,刘东不时做出强调的手势。他说,《德教释疑》一书不仅是后人“接着讲”,还更要进一步去“对着讲”;甚至不光要跟古代的西学(佛学)“对着讲”,还更要跟当今的西学“对着讲”。这也是中西书院所以命名的由来。

刘东说,梁启超写此书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背景。之前,梁启超结束了一段为期十个月的美洲之旅,一摒此前“发明新道德”的主张,转而面向中国先贤大儒,从中汲取修身治心之道。这个转向本身就是颇有意味的。

刘东也是由西方哲学的研究转为国学研究的。他说,对我们来说,当下的工作就是重新开启充满紧迫感的对于中国传统思想的学术探索,由此建立起强大的文化自信。

乐在其中

方是正道

我们在午后的访问进行了3个小时,刘东教授妙语连珠,精力充沛。他说,前一晚,又读书至清晨,读到会意处,高兴得忍不住要摩拳擦掌,再酣然睡到近午。

这是他多年因循的生物钟了。

他说:我们讲德育,讲修养,是一样的道理,要是你在做的时候没有快乐,那就像每天都在服有期徒刑。德育怎么可能是一件枯燥的事情呢,它里面应该充满了悦乐。

刘东第一次去老师李泽厚先生家里。李先生问他,“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是什么意思。刘东说,大概算一句人生箴言吧。没想到李先生听完对他当头断喝:“不对!那个里边有很高的哲学。”

刘东说,德育或德教,里面的核心是“乐”。教不是宗教,是教化,是让人如沐春风。德教是修养的纲,但还有礼教、有诗教、有乐教,还可以有文教、有画教,有各种各样快乐的修养法子。这也是中国人特有的智慧。

刘东的办公室里除了各种书,还有显眼的大屏和音响,架子上也叠着满满的唱片和影碟。他一会儿晚饭的时候,会喝一点绍兴的加饭酒,听一段歌剧。

窗外,可以看到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最漂亮的风景。在棕红色的楼群一侧,是一片澄澈的湖面,甚至还有白鹭停留嬉戏。

为什么我们常常会感受不到这样的快乐呢?

刘东发问:北大的孩子本来都是佼佼者,但听说有的写完博士论文还剩60多斤,瘦成这样了;去清华音乐厅听音乐会,前面一排明晃晃的都是手机,很忙,但那种刺激很短暂。

刘东在《德教释疑》里专门写了一章“无用之用能否成立”。他讲了个故事。

凡尔纳的小说《海底两万里》里有位水手,和大海打了一辈子交道,任何珍稀鱼类都了如指掌,但他的判断只限于味觉——这种鱼好吃,那种鱼不好吃。这就像许多陷身于消费社会的人,你要是讲起一件艺术品,马上会被打听能值多少钱;要是再跟他讲起哪本新书,也会被琢磨能挣多少钱。

在这种情景下,刘东总是不由自主回想起自己15岁起在机械厂做了八年的翻砂工。15块钱工资,一星期6天每天有2毛钱补贴。你要买2毛钱的菜,当然就花完了。但是他只买了5分钱不带肉的菜,省下的钱就能去买书。熬到恢复高考后,突然发现只要读书就能谋生了,简直是惊喜。这样惊喜的心情,刘东保持了四十多年。

过去的办公室同事曾经问他:刘老师,你老要写书干什么?趴着写半年,最后稿费3万块钱,你要出去演讲一次,都远远不止这些了。刘东的回答是:比如昆仑山上有一棵草、一朵花,它想生长,它想开放,那是它内心就想开放啊。

刘东认为,当下遇到的扁平促狭、急功近利的心态,从整个文明进程来说,根本就不属于人类生活的常态。现在人们所讲的用处,已经被消费社会暗中压扁了,走偏了。所以,他格外期待和学生们一起来温习这本梁启超精心编辑的《德育鉴》,一起温习那些古人的智慧和正道。

这个学期刘东连续4个月上了16次大课,每次的课长达五个小时。他和浙大有个约定,工作到80岁才退休。还有15年。刘东信心满满地说,我还会再写十五本书。

他特别高兴的是,书院刚刚申请了500平方米的营业厅和100多平方米的咖啡厅,请北京万圣书院到这里来开店。

中西书院,在刘东眼中,是一个快乐的读书空间,也是一个修德的佳所。

办公室书架的中间,挂着一幅高约1米木框装裱的孔子像。刘东说:我应该已经读过100遍论语了吧,正打算写一本《孔子十章》。下个学期,他的课可能会从孔子讲起,和学生们一起读第101遍。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竺大文 李娇俨  编辑:郑海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