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肺癌更可怕,间质性肺病的早期症状像感冒,终末期只能肺移植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2-01-07 09:22   

原本以为自己只是抵抗力差,反复感冒,46岁的朱明霞不成想,自己的双肺已经如同“破棉絮”般无法呼吸了。她患的是间质性肺病(肺间质纤维化),这个病虽然不是肺癌,却比肺癌更可怕。

患病后还庆幸得的不是肺癌 没想到这种病比肺癌还可怕

朱明霞老家在江西农村,丈夫是当地农民,他们养育了三个孩子,最大的已经19岁。

2012,朱彩霞在横店打工,那段时间她经常咳嗽,一开始以为是感冒,吃了点药症状慢慢好转,她也没太在意。

可后面的日子,她的感冒反反复复,而且咳嗽咳痰的症状越来越严重,还伴随着严重的气喘,她这才引起注意,到医院做了检查,被诊断为间质性肺病(肺间质纤维化),此后便开始与病魔抗争的人生。

“前几年还好,吃药还能勉强维持着,但体力活干不了,更没法出去打工。”丈夫说,一直到2021年初,妻子的病情突然急转直下,吃药也不管用了,大部分时间只能躺在床上,靠吸氧维持正常呼吸。

“刚查出这个病的时候,亲戚朋友还安慰我,说至少不是肺癌,总会慢慢好起来的。谁能想到,我这个病比肺癌还可怕。”

从此以后,朱明霞的生活被呼吸机牢牢“锁”住了。更可怕的是,她的病情还在继续恶化。丈夫带着她跑了不少医院,医生看了以后直摇头,唯一的希望就是做肺移植手术。

丈夫种了一辈子地,以前从来没听说过肺还能移植。不过他内心坚定,只要能救妻子,有一线希望都要去奋力一搏。

在当地医生的建议下,夫妻俩找到了“中国肺移植第一人”陈静瑜教授。陈教授对朱明霞的病情进行了仔细评估,最终决定于2021年12月18日为她施行双肺移植手术。

手术很顺利,术后朱明霞转入ICU,配合移植器官功能维护,抗排异、抗感染,快速康复等术后管理。术后第2天,她就在康复师和医护人员的帮助下,可以小心翼翼在床边做站立训练及行走锻炼。在医护团队的精心照护下,康复走上快车道。术后第五天,她已经可以脱离吸氧,自己呼吸了。

“我现在可以自由地呼吸了,感觉整个人重生了!”如今的朱明霞已和手术前判若两人,走路、爬楼梯都不成问题。2022年,对于她来说是新的开始,而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出院后早点回家,和家人们团聚!

部分类型的间质性肺病

甚至比恶性肿瘤还严重

间质性肺炎到底是什么病?为什么比肺癌还可怕?

树兰(杭州)医院呼吸内科姜寒水医生介绍,肺间质是肺泡间、终末气道上皮以外的支持组织,包括血管、结缔组织、淋巴、神经纤维等物质,所谓间质性肺炎就是指主要累及肺间质、肺泡和(或)细支气管的一组肺部弥漫性疾病,以弥漫性肺泡单位炎症伴间质纤维化为基本病变,临床上会出现进行性的呼吸困难。

“间质性肺炎在呼吸内科临床中并不多见,但由于其早期症状并不典型,初期表现可能只有干咳,很多人认为自己只不过是感冒咳嗽而已,从而耽误治疗。”

姜寒水说,虽然支气管哮喘、上呼吸道咳嗽综合征等呼吸系统的其他疾病,也会表现为长期或反复咳嗽的症状,但是这些疾病通过针对性治疗可改善病症。很多类型的间质性肺炎是不可逆的,若未及时就医,咳嗽症状会不断加重,进而逐步影响肺功能和活动耐量。部分患者在急性加重期时,短则2—3天的时间里,疾病快速进展,会出现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在临床中,我们也遇到过不少间质性肺炎的患者,刚开始只是咳嗽不止,还伴有发热、胸闷气急等症状,就医后诊断结果显示是间质性肺炎,但一些患者压根儿就没把诊断结果放在心上,更没把这个病情的严重性当回事。后来病情不断恶化,再次回来复诊时,已经是疾病的终末期,错过了最佳的救治时期。”

他提醒,患者在反复咳嗽不能缓解,尤其并发发热、胸闷、气急、皮疹、关节疼痛、口干眼干等症状时,一定及时去医院就诊,建议做个肺部高分辨率CT(HRCT)检查。

致病因复杂,种类多达200多种 和外界环境以及基因等有关

间质性肺炎有200多种疾病类型,由于疾病的类型不同,使用的药物剂量、方法不尽相同,何时使用、何剂量使用也要根据病情进行斟酌和决定,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和预后也不尽相同。建议患者要去有治疗该疾病经验的呼吸专科进行针对性的诊治,以免耽误病情。

“由于致病因很复杂,目前间质性肺炎被认为和结缔组织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红斑狼疮、硬皮病、皮肌炎等)、药物、外界特殊工作环境、吸烟以及易感基因等因素有关。”

姜寒水医生表示,目前,各类间质性肺病的治疗手段、治疗药物的疗效有所不同,主要目的是延缓肺部纤维化的进程以及急性加重的发生。

日常生活中,建议间质性肺病患者要戒烟,少吃辛辣刺激食物,避免油腻;不宜太过劳累或压力过大,以免造成机体免疫力下降,易发生感染而触发间质性肺病的急性加重;此外,流感高发季节,建议注射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同时,研究发现睡眠呼吸暂停和间质性肺病的发生也有相关性,因此,打鼾的患者应前往呼吸专科进行睡眠呼吸监测(PSG),并听从专科医生的建议。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俞茜茜  编辑:郑海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