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上有人出现脑血管意外
记得做这三点:让患者平躺、侧脸,帮忙打120
上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的医生们忙坏了,基本上每天都能接诊到四五个脑出血患者。“经常是前面的手术还没做完,马上又有新的患者收进来了”。
这几天,秋雨绵绵,气温骤降,记者在杭州各家医院了解到,脑出血病人确实明显增多了。
气温骤降 脑出血患者增多
上周三下午,浙医二院神经外科接诊了一位36岁的女大学教师——刘老师。
当天,刘老师和同事讨论工作,情绪一激动,突然失去意识、倒地不起。同事赶紧打了120,将她送到浙医二院急诊。
做造影检查,神经外科许璟主任医师发现刘老师颅内后交通血管有个动脉瘤破了,引起颅内出血,必须马上做开颅手术。手术过程很顺利,目前刘老师已苏醒,恢复情况不错。
许医生说,刘老师还算幸运的,及时到医院做了手术。要知道,颅内动脉瘤第一次破裂出血,死亡率达30%左右;如果发生二次破裂出血,死亡率高达70%—80%。
“最近杭州气温骤降,医院里收治脑出血的病人明显增多。”许医生说,上周一周里,浙医二院神经外科一共接诊了25位脑出血病人,其中年龄最小的36岁,就是这位刘老师。
浙江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沈峥也明显感觉到,因为气温变化,这几天接诊的脑出血病人增多了。
“周末两天,我们连续接诊了4例脑出血病人,都是七八十岁的老年人。”沈主任说,气温忽冷忽热,温差较大,这样的气候,老年人的血压波动也较大,特别容易发生自发性脑出血。
脑出血呈年轻化趋势
脑卒中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其中,缺血性卒中约占80%—85%,是指脑血管被血栓堵塞,也就是老百姓俗称的“脑梗”。
出血性卒中约占15%—20%,是因为脑血管破裂引起的,也通俗称为脑出血,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老百姓所熟知的脑溢血,其次是脑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
浙医二院神经外科主任张建民主任医师说,虽然脑出血的比例比脑梗少,但一旦发生脑出血,往往更危急,抢救更是需要争分夺秒。
“眼下正值季节转换,对于有高血压、血管硬化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来说,容易引起血压波动,如果气温下降,导致血管收缩,血压一下子升高,就特别容易引起脑血管破裂。”
近年来,张建民主任发现,临床上发现脑出血有明显的年轻化趋势。
“脑血管破裂,很大程度上和血管老化,血管壁变薄有关,这本来是老年人多见的问题。但近年来,不少三四十岁的年轻人也发生了脑出血的情况,年纪最小的甚至只有20多岁。”
张主任说,年轻人发生脑出血,除了先天因素外,主要是因为生活习惯导致的。比如,不良饮食习惯,年纪轻轻就得了高血压、高血脂,又仗着自己年轻身体好,不重视,等到发生脑出血意外的时候已经晚了。
此外,现在年轻人大多工作压力大,平时很少有时间运动,经常熬夜、加班,这样会让脑血管长期处于紧张、高压状态,会长时间收缩,有些薄弱的血管壁一旦承受不住压力,就会破裂出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