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等供体时更严重的情况发生 不仅要换心,胸主动脉血管也得换
董爱强,是陈振的主刀医生,也是浙医二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他告诉记者,“陈振在车祸后其实就发生了冠状动脉闭塞,大面积的急性心肌梗塞。3-4天后,缺血的心肌发生坏死,没有收缩功能,病变区心肌变薄,心室壁向外膨出,形成室壁瘤。心肌破裂还导致了室间隔两处穿孔。”
由于患者心肌梗死面积大,室壁瘤几乎占居整个左心室前侧壁,心脏几乎没有收缩功能,除了心脏移植,陈振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让人没有想到的更严重情况,在等待供体的时候发生——大约用上ECMO两天后,陈振被安排做了全面CT,CT发现他同时还有A型主动脉夹层,也是由外伤引起的。
A型主动脉夹层是临床上最凶险的疾病之一,唯一的治疗方法就是用人工血管替换病变的胸主动脉。主动脉是身体的主干血管,承受直接来自心脏跳动的压力,血流量巨大,出现内膜层撕裂,死亡率非常高。
董爱强主任解释:“心脏移植和主动脉夹层手术是心脏外科最具挑战性的两大领域,一般不会同时出现在一个病人身上,因为主动脉夹层的病因主要是高血压,而需要心脏移植的病人心功能衰竭,血压偏低,所以一般不会发生主动脉夹层。但陈振是外伤,在外来暴力作用下,就发生了心脏和主动脉同时破裂的情况。同时做心脏移植和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两大手术,国内未见过文献报道,国外仅有2例。”
这意味,即使等到合适的供体,陈振还需要闯过同时做两大手术的难关:不仅要换心脏,胸主动脉血管也要换。
3
等供体的过程一波三折 三度等到却最终失之交臂
需要闯过的难关一个又一个。不考虑手术的难易,陈振首先要闯的,是供体关。因为对于器官移植而言,再厉害的外科医生也只是手术台上的“巧妇”,面对等不到供体这道无米之炊的难题,依然无解。而很多病人家属,就因为等不到供体,而眼睁睁看着亲人在等待中生命慢慢枯萎。
陈振等待供体的过程,真是可以用一波三折来形容。昨天,回忆起等待的过程,陈彤还连连摇头,说当时的心情是没有经历过的人永远无法体会的,“像坐过山车一样大起大落”。
说起来,陈振还是幸运的,去年12月上旬与中旬时,台州和金华分别有出现过匹配的供体,但就在离成功捐献只有一步之遥的时候,最终还是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实现捐献。
第三个供体出现在12月23日左右,这也是陈振离手术最近的一次。但当陈振的家人被告知已经有供体,就等着做手术的时候,变故又出现了——来自广东的杨先生带着他年仅15岁的儿子小冬(化名)来到浙医二院,小冬在2012年查岀患有扩张型心肌病,在广东多家医院求治无果后,小冬已经危在旦夕。杨先生经过大量的网络搜索,认为浙江可能是儿子的最后一线生机,遂带着儿子来到杭州。
4
来自广东的少年病情更紧急 得知供体要先救别人他们表示理解
“我孩子已经吃不下东西,两个多月没有好好吃饭;因为无法平卧,也两个多月没有好好睡,个子一米七多的男孩体重却只有90斤……”说起小冬,杨先生不禁红了眼眶。
陈彤也忘不了第一次见小冬的情景,“那天我正在等电梯,门开了,一个瘦瘦小小的孩子居然是坐在推着的床上,身上插着管子,十几个医护人员围着他,一边对我们说‘小心,请让让’,一边把他往重症监护室方向推过去。”
她解释,事后了解到,孩子是患了扩张型心肌病,而这个病的表现是心脏增大,心肌运动无力,平卧后容易胸闷气短,造成呼吸困难,只能靠坐缓解气急。
小冬的病情有多重?董爱强主任说,24小时监护结果发现,仅仅从早上到中午这段时间,小冬的生命体征指数就在猛跌,说“朝不保夕”也一点儿也不过分。对孩子的父亲来说,带到杭州的是一个孩子,带回去的可能就是一把灰……
根据病情危重程度、年龄因素和救治存活率等供体器官分配因素考虑,医院最终决定把供体先给小冬。
“当时,我怀着很为难的心情把这个消息告诉了陈振家人。当我推开门进去的时候,其实已经做好了被责问的准备。”董爱强主任说,“但出乎我的意料,陈振家人听了我的解释后一句抱怨也没有,反而表示很理解,说孩子确实可怜要先救孩子。”
5 做完移植的孩子恢复得很好 两个家庭成朋友会彼此鼓励打气
12月23日,小冬做了心脏移植手术。在手术前一天,医院给小冬用上ECMO,因为不能平卧,只好坐着插好了管子。
“孩子上了ECMO后,对我说想吃东西了,我马上下楼给他买了小面包和奶茶。”说起当时的情景,杨先生仍然很激动,含着泪说,“这是20多天来,他第一次主动说要吃东西。”
手术进行得很顺利,事后,杨先生才知道这个供体另外一户家庭已经等20多天了。“我真的很感激他们,虽然供体最后给谁,不是我们病人家属能够决定的,但对于他们的理解我真的很感动。”杨先生说,“太谢谢杭州人了,谢谢医术精湛的杭州医护人员,谢谢通情达理的杭州好人。”
住院病房这一层的楼梯边上有个小房间,专供患者的亲属休息。当陈振的家属和小冬的家属碰面时,他们会彼此鼓励打气,希望彼此的亲人能够好起来。
如今小冬已转到普通病房,身体恢复得很好。“孩子现在已经可以站起来了,还能坐床上和我聊天。”当记者问父子俩会聊些什么的时候,杨先生腼腆地笑笑,“他今年上初三,马上要读高中。我们会聊聊未来,他最近还在跟我讨论要上哪所高中呢。”
董爱强主任说:“再过一周左右小冬就可以出院了,还赶得上回家过年。”
为了不过分打扰病人,昨天,记者隔着病房的门看了小冬一会儿,他正坐在床上吃饭,虽然依旧有些苍白、消瘦,但整个人很精神。当记者提出想给他拍张照的时候,这个少年有些害羞,他微微整理了下自己的头发,然后看向镜头,露出充满希望的笑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