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呵呵”不仅是呵呵
然而好景不长。呵呵很快就发散出了很多意义,随之人们开始不再相信呵呵仅仅是微笑的标志了。在礼貌地笑的时候,人们呵呵;在尴尬的时候,人们呵呵;在无语的时候,人们呵呵,在敷衍的时候,人们呵呵……呵呵的作用越来越多,意义也越来越模糊。
即便在传统会话环境中,人们的笑也并不一定表示开心,它有可能是一种礼貌性的表现,有可能是尴尬的笑、苦笑、傻笑等等。既然在传统会话环境中,呵呵的笑就已经并不一定是开心的笑,在更加自由、开放、创新的网络会话环境中,“呵呵”一词就更容易被拿来表达一些不便直接表达的东西。暨南大学邵丽娟在其《呵呵,你真的笑了吗》一文中提及了一项“你用‘呵呵’多半是为了表达什么意思”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当对方回复“呵呵”时,33.9%的人认为对方并没有笑;17.7%认为不知道对方想说什么,只是礼貌性的回复;17.7%认为这是一种无语的回复;17.5%认为是无奈的笑;10.8%认为是傻笑,2.1%认为是轻蔑的笑。文中她总结说网络聊天中“呵呵”的确有多种功用,但她同时也认为,“‘呵呵’很多时候仍是真正的笑意的传达。”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生汪奎在其学位论文《网络会话中“呵呵”的功能研究》中发现,网络会话中的“呵呵”相比传统书面语和日常口语,在分布和语用功能上都发生了变异,认为“呵呵”在网络会话中起着建构会话结构的功能,介绍了在具体的语境中丰富的语用交互义以及“呵呵”的类比符号特性。对于“呵呵”产生这些变异的特定技术性原因和语言学因素,文章也进行了讨论。
的确,“呵呵”在网络会话中开始得到广泛地使用,同时它已经不再简单地传递着微笑和愉悦的心情。“呵呵”的内涵不断扩大,这时,网络会话中人们对着“呵呵”一词开始感到无所适从,不确定对方发来一句“呵呵”究竟代表着怎样的情感和态度。
当“呵呵”不再是呵呵
“呵呵”出现的本意是填补副语言缺位,明确说话人的情感与态度,可一旦滥用,这样的功能便无法实现。人们见到“呵呵”的时候,越来越多地感受不到笑意,越来越觉得意味深长,越来越感到无言以对。同时,为了防止产生不必要的误会,人们也开始避免使用“呵呵”来表示友善或高兴,以防被误读出“更深层次的意味”。至此,“呵呵”已经从笑声彻底变成了敷衍、无奈、嘲讽等情感的集大成者,它的正面意义一点点地被剥离,负面意义一点点地固化。人们开始反感“呵呵”,开始害怕“呵呵”,开始普遍认同“流言止于智者,聊天止于呵呵”。
敏锐的新闻媒体已经关注到了这样的趋势,中新网转引武汉晚报新闻就有《网友称“呵呵”成网聊最伤人词汇 践踏全部热情》,台湾地区的TVBS也刊载新闻《感觉差!“呵呵”登网络最伤人词汇》。在一些新闻中,“呵呵”的新意义也已经被记者编辑们运用自如:《今天最低温-3℃!呵呵,秋裤不好使了》(网易新闻,来源《济南时报》)《互联网是免费经济?呵呵呵》(和讯科技,来源搜狐)《事业单位考试3000元能买到答案?呵呵,谁信谁上当》(荆楚网最武汉)……
然而严谨而传统的学术论文对“呵呵”的新变化仍然不够敏感。目前还很少有研究会探讨网络会话中的“呵呵”,且仅有的几篇仍然在集中探讨“呵呵”曾经所表现出的新含义和新用法,对于“呵呵”已经成了“最伤人词汇”一事,似乎还恍然不知。
(转自果壳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