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饭随便对付一下 午休时间用来完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
可能因为下雨,这个上午的病人居然比平常少,陈频难得在11点30分准时下班。单位里没有食堂,她把家里带的盒饭拿到微波炉里加热后,简单吃了几口,就算解决掉午餐了。
收拾完,陈频翻出一份记录,准备给一位毛奶奶打电话。
“这位毛奶奶82岁了,算起来这两天该来抽血验肝功能了,我得问问她有没有忘记。”陈频说,中心从去年10月起就开展与医养护一体化签约服务类似的有效签约服务,要求他们给居民提供病情提醒服务。不过,考虑到中午12点到下午3点很多老人家有午睡的习惯,中心对打电话的时间也作了规定。
打完电话,陈频还有一个半小时的休息时间,我以为她会抽点时间补觉,没想到她又坐到了电脑前。
“杭州的居民每人都有一份电子健康档案,这是一份动态的档案,每次就诊结束,我们都要把数据补充进去,这样就能对居民的健康状况有个持续的关注。我得趁这个时间,把上午病人的情况录入电脑。”说到这里,陈频笑了笑,不把这些活干完了,下午会更忙。
记者还是忍不住问了句:“你们不是在忙着完成签约1000人的目标吗,为什么早上你要把送上门的签约对象介绍给人家?”
陈频拿出了一份排班表:她固定的门诊时间是周一、周三、周五全天和周二、周四两个上午,除去这些,她只剩下两个下午要完成自己所负责病人的随访工作,已经分身乏术。再加上她现在负责天杭站的工作,大部分时间不在中心,两地相距又较远,平时照顾起来鞭长莫及,不但会影响服务的质量,最终利益受损的还是签约居民。
“我已经签了700多人,都在天杭站那一带,走路15分钟即可到达的范围内,而且我对他们的病情与家庭状况基本了解,所以才有信心管理好他们的健康。”陈频说。
大医院的专科医生看病 社区的全科医生“看人”
下午1点30分,门诊又开放了,一个病人接着一个病人。记者注意到,下午2点后,来看病的老人们明显多了,这波高峰差不多要持续到下午4点左右,陈频忙得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
量血压、配药,如果你以为社区医生在门诊干的只是这两件事情,那就错了。当天下午,诊室里来了位甲状腺手术后的沈女士,她把出院记录和一叠检查单子放在诊桌上,一脸不安地盯着陈频。
陈频先帮她量了血压,正常,又仔细翻了翻检查单,血糖及甲状腺功能的各项指标都还不错。“阿姨,你的毛病算是轻的,手术已经做好了,以后只要一直吃药就行。现在开始,我会慢慢帮你把药量减下来,你不用太担心。”陈频的话好比一支安慰剂,让沈女士的焦虑稍稍缓解。
接着,她还告诉沈女士,像她这种情况可以去办理特种病历以及如何办理,办好后能省下一笔不小的费用。
还有一位胃食管反流的病人,之前一直有喉咙被堵牢的症状,刚去大医院做了胃镜等相关检查。老人家完全不能理解这个病。
“你这个毛病很多人都有的,主要是胃动力不好,吃下去的东西不能很快被消化,胃里的东西下不去后就往上冒,所以你喉咙老是有被堵牢的感觉。这个医生给你开的药都很好,吃着就会好起来。”陈频尽量用最通俗的语言跟老人家解说。
在一天的门诊里,记者感觉陈频跟患者说话的时间远多于问诊,可没有一句是在闲聊。“这就是我们社区医生跟大医院专科医生的不同,他们是给患者看病,但我们是要‘看人’,想尽办法让居民了解自己的疾病和健康状况,消除他们内心的焦虑,从而能更好地配合我们管理好他们的健康。”
下午5点,居民们陆续回家,社区医院的大门也已经关闭,但陈频的工作还没有结束。除了要录入下午门诊病人的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外,她还有很多内部的OA系统信息要处理,每天几乎都要拖班1个小时才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