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会实录
焦点1:
PISA测试与中高考有何区别?
冯成火说,PISA测试设计理念与中高考不同,评估的是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测试对中高考有启发和借鉴作用。举例来说,给你一幅画,画面上有很多人头,问你有多少人?答案是10万还是20万人,或许只是3万人,其实是没法数清的,但你要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这就涵盖了逻辑思维能力。
李金波说,PISA侧重于问题解决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高考强调能力测试,包括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两者性质和目的不同,高考是选拔性考试,为高校招生选拔人才,高考试题是紧密结合中学学习的内容;PISA出的题目是给义务教育阶段刚结束的学生,倾向于能力性的题目。
焦点2:
测试结果对教育政策的影响?
省教育厅基教处副处长方红峰说,OECD最初目的是改进我们的决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关注孩子终身学习和发展问题。PISA跳开教科书和大纲,看重的是学习数学和科学培养出来的学习能力。比如,PISA不考一元二次方程,考的是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过程中建立起来的逻辑能力。
我们教孩子的是昨天的知识,孩子要应对的是不可知的明天。唯有让孩子具有终身学习能力,才能应对明天。而这种能力是通过昨天的知识学习过程中培养出来的,而现在我们过多关注学习这种知识的结果,忘记了真正需要的学习能力。
方红峰说,从这些数据来看,浙江和上海学生学习压力大,做作业和学习时间较长,学习负担较重,特别是不必要的负担,比如重复练习。今后,还要分析这些数据,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比如合理调整教学时间和学生负担,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优化教师的专业结构等。
样本学校
PISA要测试的“素养”,既包含学生应该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又要求学生能用这些知识和技能来认识、处理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因此,测试不是以学科课程为中心的,大量题目来自日常生活。
杭州第十一中学被列入杭州地区抽测的学校,其中,高二(5)班是学校去年刚开设的女生班,全班44名女生当中有4人参加了测试。昨天,4名同学回忆了当时参加测试的情境:
骆雨婷:
去年四月份参加了国际学生测试—PISA。当时是随机抽取了班上4名同学,中午的时候,我们走进学校的一间大教室,单人单座的,老师给我们每人发了一叠试卷,有七八毫米厚,并且告诉我们,这一次考试是考察世界各地学生的学习能力,不需要太紧张。
笔试的时间是两个小时,我花了一个半小时做完的,PISA的题目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与生活联系十分密切。题目不算难,但是自我感觉并不太好,因为很多题目都不敢确定自己答得对不对。其中有一道题目是涉及人口金字塔的,试卷中把需要的公式都告诉我们了,让我们用公式去推导,去解题,不仅仅运用到了数学的知识,还要结合生活中的常识。
试卷的最后有调查问卷,会问我们平常生活中是否热爱研究数学,做这些数学题是出于喜爱还是迫于无奈。我觉得有时候是为了考试必须多做练习,但还是挺喜欢数学的。
张赵桦:
一开始拿到试卷有点被吓倒了,一共有52面!但是翻开来一看,会发现前面几页写的是各种公式,以及对本次测试的介绍。后面的每一页几乎都只有一道题目,试卷上有大把大把的空白。老师没有给我们发草稿纸,我的草稿都是直接打在试卷上的。题目当中,涉及经济、数学的较多,但都是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的。
有一道题目是关于ATM机的,告诉你从机器当中分别可以取出和存入哪些面值的钱,然后告诉你需要取的钱的总数,让你写出一种取钱的方式,并且给出几个选项,让你选择哪个数目的钱是可以从这台机器中取出。
还有一道是关于用药剂量的,试卷上给出一张说明书,写明了成人、儿童以及老年人在不同情况下的用药剂量,然后给出一些公式,让我们算出,成人和孩子得病后需要多少用量。
有一道科学实验题其实和初中的有些类似,是关于胃中的胃蛋白酶的,讲的是科学家用老鹰来做实验,但是和初中题目最大的不同就是不需要结论,只需要把实验的过程进行排序。
闻玥:
我们每个人拿到的试卷都是不一样的,因为我们事后互相讨论过,我有的题目他们没见过,另一个同学做的题目我们也没遇到,而且连试卷的题型都不太一样。我的试卷当中,涉及的学科还是比较广泛的,有逻辑推理、数学几何、经济学、化学、地理等,但是没有英语、语文和时政类的题目。
其中有一道理财类的题目,感觉有点像小学的应用题,讲的是一个小孩去菜场里买菜,有三种优惠方式,比如白菜打折和“满就减”,让我们选哪一种最实惠。
我还是挺喜欢这种题目的,和我们以前做到过的试卷很不一样,会把一些需要背的公式告诉你,考察你的运用能力,而不需要死记硬背。
王诗平:
我做的试卷大部分是主观题,会给你设计一个情景,比如某个人遇到了一些生活上的问题,你会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解决。这一类题目还是蛮需要动脑筋的。
还有一道题目是和经济有关的,告诉你一个女生发了多少工资,一部分当做家用,一部分存进了银行,并且告诉你利率是多少,让你计算几年之后她能从银行取出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