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清华争抢“鹅腿阿姨”的时候 浙大曹师傅们的一碗靓园拌面已经被喜爱20多年了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3-12-11 08:41   

校友专门回校来靓园吃拌面

一碗拌面、一碗汤,再加个荷包蛋,早上的快乐就是这么简单。

昨天,记者也去尝了一碗浙大玉泉的靓园拌面。面条很筋道,酱油调料也带着特别的鲜味,味道很不错。

昨天早上,一位来自湖北的博士生,端走了自己的拌面。她说,她隔几天就会吃一碗拌面,这已经是她在浙大多年的习惯了。自己以前的同学,回到学校时,有时候也点名要吃拌面,重温一下当年的味道。

一位来自甘肃的男生,选了一个荷包蛋和一碗拌面、一碗汤。“早上起来特地来吃拌面的,味道比较好,每隔两天就要吃一次,已经习惯了。”

来一碗拌面,拿一份免费的蛋花汤,胃口大的再来一个荷包蛋,然后在餐桌上,用筷子搅拌一下,接着就开始吃面。就算从外面透着玻璃窗,望着餐厅里吃拌面的人,都能感受到吃面的那份快乐与满足。

浙大之江校区法学院的张谷教授,也很喜欢靓园食堂的拌面,还专门写了文章。

张谷教授说,他确实很喜欢拌面,所以写了《靓园的拌面》。每当紫金港上午有课,他都会先到玉泉吃了面,坐校车去紫金港。这个学期因为都在之江校区上课,好久没去吃了。

曹永刚也说,之前还遇到过,有毕业的学生,专门回学校吃碗靓园的拌面,回忆一下过去的味道。“那些人可能还认识我,看到我会叫一声曹师傅,也让我觉得很暖心。”

靓园拌面研发史

曹永刚师傅说,一碗拌面,倾注了他和同事们很多的心血。2002年,靓园拌面刚推出,当时的拌面,也比较简单,就是拌面加普通酱油。

学校去外面的大酒店挖来了白案师傅老莫,一个师傅带着几个搭档来到玉泉,组成班子做靓园食堂,一直做到现在。升级版本的葱油拌面,也是那个时候开始有的。

曹永刚也是这个班子成员之一,后面慢慢成了主力。曹永刚说,最开始,拌面卖得不多,那时候就是简单放点酱油。之后的一个小团队,专门研究了拌面怎么才好吃,还去好几个地方试吃,回来讨论、琢磨。现在靓园的拌面酱油,是调制过的,放了醋和好几种香料,是熟酱油。当然,具体的配方不能往外传。除了调料,面条也非常重要。好的面条,在锅里烧了10多分钟,不会糊,捞上来还是有弹性的。如果面条差,煮的时间稍微长一点,面条马上就糊掉了。

这个拌面升级小团队,陆续琢磨出来的调料配方有10多种。现在这个配方,主要用在浙大玉泉靓园食堂、华家池校区食堂、浙大舟山校区食堂。隔一段时间就提前调制好,早上卖拌面的时候用。

回忆起当时升级版靓园拌面的成功,曹师傅还是很高兴。

升级版靓园拌面做出来的时候,浙大论坛上,很多学生都在评价,靓园的拌面是最好吃的。“当时每天都能卖出去1000多碗。”

机会很重要 认真也很重要

曹永刚到浙大,就一直住在浙大后勤职工宿舍。最开始是集体宿舍。后来他和老婆一个房间。

再后来,儿子大了结婚生了孩子,儿子就跟儿媳妇还有两个孙女住另一个房间。这是浙大后勤给员工提供的宿舍。

每天凌晨,他步行10分钟路,到靓园上班。在晚上的时候,他还会去靓园看看有什么可以帮忙的。

在浙大玉泉住了20多年,曹永刚对校园里的一草一木都非常熟悉。

他很满足现在的状态,觉得自己已经深深融入浙大,打算在浙大后勤退休。大概是因为心态好,曹永刚看着不像50多岁的样子。“总是接触大学生就是这样,觉得自己也年轻了。”曹师傅开玩笑说。

这个长江边上的安徽汉子,有着自己的处世哲学。

曹师傅的老家在安徽铜陵,家是在长江的一个岛上。曹永刚的父亲老曹有一条水泥船,跑运输,运送砖头等建材。16岁开始,除了种田,曹永刚接了父亲的班,也开始跑运输。

1997年的某一天,小岛通了轮渡。砖头等建材,可以装在货车上,乘着轮渡进出小岛,曹永刚的运输生意,也差不多到头了。

那一年,曹永刚30岁。肯吃苦、希望能给家里更好生活的他,决定出去闯一闯。

和很多安徽人一样,他选择到杭州,经过老乡的介绍,进了浙大后勤工作。

昨天,曹永刚师傅回忆当时的情形,记忆已经有点模糊——

“那时候小孩子五六岁,但家里还是比较支持我出来闯荡的,毕竟在家里也没什么收入。我记得进浙大后勤还是很不容易的。最开始的工作,是烧锅炉。早上一般都是三点钟起床,烧好了锅炉,有了蒸汽,厨房才能蒸包子。一个月休两天。这份工作我干得很认真,自己出来工作,总要学一门手艺,要抓住机会,也要认真工作。”

大家来自五湖四海,但工作氛围很好。烧锅炉烧了一年半,曹师傅所在的班组,集体做了调整,他被分配到浙大玉泉餐饮加工中心(现已改成玉泉校区第二食堂)做面点,做好了往学校里各个食堂配送。

曹师傅抓住机会,认真学做中式面点:面条、包子、糕点。“师傅都很好说话,只要你勤奋肯学,师傅都会认真教你。”

曹师傅那时候就是想学门手艺,所有的活都抢着干。一天工作结束,再把桌子都擦得干干净净,地也扫得很干净。师傅叫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实实在在,不打马虎眼。大概三年时间,把面点要学的都学会了。

这也为后面成为面点组的组长打好了基础。“人有时候会遇到很多次的机会,当老家通轮渡的时候,内心有失落。但也因此来到了浙大,开启了新的职业生涯。抓住机会,认真负责是我的处事诀窍。”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胡信昌  编辑:高婷婷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