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门饮食男女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3-09-11 09:50   

90年代:老板娘的创业史

进入90年代,望江门迎来一轮道路整治。1991年8月,雅惠搬到现在的地址,王奶奶逐渐将店里的事情转交到三女儿毕慧英手里,也就是雅惠的第二代老板娘。

“开店容易守店难”是母女两代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回头去看她们感慨万千。也许在外人看来她们错过了很多扩张的机会,她们却始终选择了坚守。

也是这一年,16岁的闻恒发揣着爸爸给的50元钱,只身从千岛湖老家到杭州打工,被王奶奶招了过来,开启他在雅惠酒家的漫长职业生涯。一开始闻师傅主要搞卫生,后来帮着做员工餐,烧的第一只菜是千岛湖口味的辣子肉丁。因为做的员工餐挺受员工欢迎,闻恒发正式荣升厨师,30多年来承包了雅惠酒家所有的菜(包括冷菜)。

厨房里有个工种叫“打荷”,他们是厨师的助手,负责将砧板切好配好的原料腌好调味、上粉上浆、用炉子烹制、协助厨师制作造型。一般情况下一个厨师配备一个打荷,在雅惠酒家,两个打荷也不一定能跟上闻师傅的节奏,他一个人管三只炉子炒菜,大多数小炒一分钟之内就搞定了,快的20秒OK;同时还要分神看顾着另外两只炉子,那上面炖着火踵炖老鸭、鲍鱼炖鸡什么的。

也就是那个时候,望江门铁路边新开的农贸市场招租,沈桂芝就把自己的面摊儿搬过来。尽管这个100多平方米的空间没有门窗,都不能算是个“店”,可面摊儿到底是固定下来了。铺好地砖、墙头刷好,沈桂芝根据自己女儿的名字给取了一个店名。1993年6月8日,寓意“平平安安、快快乐乐”的平乐面馆开张,彼时老板娘沈桂芝从没想过,自家店会成为杭城面馆一只鼎。

沈桂芝说自己不是专业厨师,幸亏有位热心的邻居,他是华侨饭店的厨师,教会她用专业的手法烧面。一碗一烧、生面下锅、浇头现炒,烧片儿川要随季节用萧山农家定制的倒笃菜或青雪菜,这些都成为平乐面馆的制胜法宝。

平乐面馆最早的菜单上,除了原先面摊儿上出名的拌面、油渣面,还加了片儿川、菜肉面、青菜鸡蛋面等。吸收的第一批客人是城站外排队的出租车司机,他们不但在铺子里解决正餐,晚上收工了还要吃夜宵。之后很多年,沈桂芝无论在哪里坐出租车,都可能碰到司机问,“老板娘,上班去哦?”

夜宵时间,平乐面馆又加了盐水毛豆、盐水花生、炒螺蛳这些老杭州都喜欢的下酒小菜。很快,夜宵生意大大超过了正餐生意,一到晚上就一潮潮的人涌进来,铺子里坐得满满当当,就连外面也都摆满了,点菜的时候标注着“外三”“外四”甚至“外五”,意思是店外的三、四、五圈。老板娘每天愁的是:今天到底几点能关门?

1999年,沈桂芝带着很多从开业起就在店里干活的老员工们一起,把平乐面馆搬到现在的地址。他们始终保持着全年无休的习惯,每年的除夕夜,都能卖出五六百碗面。因为店里的生意太旺,吸引了梅花碑某知名饭店的老板,有几年坚持每年除夕零点一过,就进店吃“头碗面”,并且是进厨房站在厨师身后,指导着以自己的喜好来烧:肉丝韭芽放汤,面光炒,杭州城里独一份。

很多人喜欢的望江门227龙虾馆,9月9日营业之后,昨天开始放假。想去他家吃,要等到明年3月3日再开门了。

当年小龙虾在杭州的崛起,就和这家店有关系。

新世纪:小龙虾崛起

进入新世纪,望江门的格局又发生了变化。

从来都是以“守”为上的雅惠进行了唯一的扩张,2003年,王雅仙的女儿毕慧英将隔壁的店面租下来。当时王奶奶是不赞成的,风险太大了,可毕慧英的运气就是这么好——大家还记得当年风靡一时的抽奖活动吗?毕慧英花10元钱,在吴山广场抽中20万元,扣除各项费用,最后到手14万元,她就用这笔钱把店面扩大到现在的规模。

店面扩大了,毕慧英的六妹毕慧萍也来帮忙,她主要负责厨房事务,姐妹俩一守就是二三十年。

雅惠酒家一年365天都是正常营业,毕慧英说她三十年全年无休。身为老板娘,店里的菜都是自己去菜场买的:“这个是从我妈妈这一代传下来的,她说外头人送上门的,不放心。” 饭点在店里忙,下午空当时还在店里,一起理理菜、搞搞卫生,就连武林门都没去过几回。

这个时候,望江路上的住家纷纷开店做起了夜宵生意。2004年的夏天,公交车司机周红伟带着做旅游的外甥女王晓静,在自家老房子开了家店。刚开始做的时候,这一片都是以杭州本地口味的家常菜为主,番茄炒蛋、酱爆螺蛳什么的,他们就想做点不一样的,也就是小龙虾。头一年并没有多大的浪花,到了第二年的夏天,“就是李宇春当超女那年”,一些杭州人对小龙虾的热情跟他们给超女投票一样高,“有天来了一个客人,把10斤小龙虾一起打包走了。”

王晓静说,小龙虾做起来后,店里来了很多上海客人,他们的口味偏甜,渐渐地,这种味道就固定下来,相对来说没那么刺激,成为部分客人心里的白月光。

当时,这一片的小龙虾店连名字也没有,食客们自己找特点记着。比如周师傅家的店,有个小院子,门口挂着红灯笼,“红灯笼”就成为他们的代号。现在,很多老客人看到有直接以红灯笼用作店名的,都表示无语。

后来经过一番道路整治,小院子没有了,老客人又用上了门牌号,“望江门227小龙虾”成为新的记忆点。记不住门牌号也没关系,王晓静天天都在店门口招呼客人,订餐电话也没变,她给我看门口桌上那部老掉牙的小灵通,这是老客人打来订餐用的。她也还是保留着手写菜单的习惯,只是如今有很多人不一定再来现场,叫个外卖很方便,她记得最远的一份外卖送到了绍兴柯桥。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于清  编辑:高婷婷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