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的转型
是职业,也是事业
郑荣希在小番茄大棚里。赵会营 摄
“从现有的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来看,那种单打独斗的分散经营模式,已经不符合集约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家庭农场要做的,就是把一定规模的土地,集中到那些会经营、能经营、经营得好的农户手中。”按照衢江区农业局党委委员姚永金的说法,这部分农户,按照现在流行的说法,就是“职业农民”。
走进樊土寿家庭农场办公室,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一张张几乎贴满四面墙的水果全程标准化生产技术模式图。梨、葡萄、草莓等各种水果,它们的生长周期如何,不同的水果有哪些常见病,建议使用的农药及其安全周期为何等各类信息,都能在图示中找到答案。“过去种水果全凭经验,现在都得按照科学的方法来。”他说。
据介绍,作为全区推行放心农业的主力军,各个家庭农场及其经营者都肩负着把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大责任,为此,全区实施严格的生产档案制度,通过建立“记录本”和在线监控系统,不断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管理平台,做到“管理有人员、生产有台账、操作有规程、检测有记录、去向可追踪、质量可追溯”。而这,对每位农场主的生产经营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2013年以来,衢江区每年举办的家庭农场培训班都有20期左右,培训人数达2100人次以上,培训内容包括行业标准化、质量安全、示范性创建、项目申报、种养技术与新品种等,来自苏、浙、沪三地的农科院专家,还与不少家庭农场建立合作或指导关系。在这过程中,一批批像樊土寿这样的传统农民,逐步转变成为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开始看好这片充满生机的新蓝海。2014年,23岁的海盐元通街道青莲寺村人陆林婷,辞去在县城的文员工作,回村与父母共同经营百合美生态农场。
那时候,她的父亲陆建明从村里流转了约500亩土地,种植葡萄、桃子、甜瓜、蔬菜、食用菌等多种农产品。300多只湖羊在田地间悠闲地啃食着青草与秸秆,而它们的粪便,又是各类瓜果蔬菜的有机肥料,经过处理后便可收集还田,葡萄枝和水稻秸秆还可以用来培育食用菌……一个绿色天然的生态循环系统由此形成。
而陆林婷的加入,则为农场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位喜欢热闹又爱倒腾手机的90后,把旗袍秀、稻草人节、春节寻年味等休闲观光活动引入农场,又通过微信朋友圈把活动预告和各类农产品传递到四面八方,不仅拓展了农场的销售渠道,“百合美”的名气随之水涨船高。
“回来的初衷是看到父母辛苦、想帮帮忙,现在越来越喜欢这份工作了。”陆林婷说,自己原本在杭州学习美术专业,如今常年奔走在田间地头,连画笔怎么握都已想不起来。不过她并不后悔,因为她有信心经营好自家的农场,把这份“家族事业”进行到底。
海盐县农业经济局副局长方忠明指出,在欧洲,许多家庭农场都是世代传承、经久不衰,而这种有“根”的事业,最让人珍惜。家庭农场想要长久发展,一方面要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业比较效益,催生更多职业农民;另一方面,则要通过一系列政策引导,比如加强土地的确权与流转工作,让有志者能够在乡村安得下心、扎得下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