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近年来类似的房地产市场调控已有过多次反复,实践在呼唤新的治理思路。
尽管房地产行业存在“内火”,国内经济结构也面临转型升级,但不应否认,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在当前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据报道,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11月份,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3582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4.3%;商品房销售额102503亿元,增长37.5%。也就是说,不用等到12月数据出炉,中国楼市的年销售额已经首次突破了10万亿元大关。按照实时汇率,这一数字已超过了韩国、俄罗斯等经济大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房地产今年对GDP的贡献率接近10%,一位著名经济评论员对此表示,房地产继续在中国经济增长中扮演非常关键的角色已成定局。
正因为房地产业的影响如此之大,才迫切需要有更长远的规划。事实上,近年来,人们不止一次听说过“长效机制”一词。
2014年3月,中央出台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第一次对房地产长效机制作了系统性阐述:调整完善住房、土地、财税、金融等方面政策,共同构建房地产市场调控长效机制。
而2015年4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对当年二季度经济稳增长提出的一系列政策建议中,把“要完善市场环境,盘活存量资产,建立房地产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作为重要内容。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既抑制房地产泡沫,又防止出现大起大落。
种种迹象表明,如此“长效机制”已被放在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对此,人们有理由期待,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调控手段趋于成熟,今后“半夜鸡叫”式的调控方式将会减少乃至消除,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将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