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
杨记烧卖
满满都是爱情的味道
记者 钱卓君
杨记烧卖紧贴着游埠豆浆,大堂里放着只电视机给食客们消磨时间用,80后老板娘王涵是《中国新声音》的粉丝,逮着跑堂的间隙,向我们抱怨她不喜欢汪峰。
老板娘喜欢的应该是她老公杨兴这样浓眉大眼的型男,小鱼去给老板拍工作照,拍完后神秘地告诉我们,老板长得很不错。夫妻俩没有藏着掖着,大大方方告诉了我们他们的爱情故事。老板娘是河北人,老板是安徽人,退伍后在她家楼下和战友合开了家饭店,一来二去,凭着高颜值撩妹成功。然后两个人跑出来浪迹天涯,嘉兴上海都待过,结果老板娘说,“杭州待过其他城市都不喜欢了”。
做烧卖的手艺是老板向战友学的,3年前,夫妻俩在城隍牌楼巷这里盘了个小小店面,做起了生意。
烧卖分两种馅子,一种是笋丁鲜肉,一种是荠菜鲜肉。笋丁和荠菜都是春天的时候,趁着这两种食材最鲜美的时候想办法腌制贮存起来,所以一年四季都不担心断档。老板娘说,一天要卖掉接近200笼。我们表达了胃内存不足的焦虑,老板娘说,其实你们可以点一半一半啊,就是一笼烧卖,一半笋丁一半荠菜。本就是小本生意,这样卖不嫌麻烦?老板娘说不麻烦,很多外地游客也会有两笼吃不下的烦恼,“我们本来就都是现蒸的么,两样每样给你放5只,和一样放10只有什么区别?”
除了烧卖外,她家小馄饨点击率也很高,经常有客人进来,点一笼烧卖配一笼小馄饨。老板娘说,杭州很多店的小馄饨都是卖了张皮,里面只有一点点肉馅。但是她家经过不断地摸索后,感觉这一带的杭州人哪怕小馄饨也是喜欢肉多的,于是就增大了肉馅的比重。肉用前腿肉,碗底还要加葱花紫菜鸡蛋丝,略放一点胡椒粉提味,一碗端上来,光是颜色就丰富极了。
温馨提醒:老板娘说,因为读小学的儿子下午三点就放学了,所以这家店一早开门,开到两点多就关门了。
地址:城隍牌楼巷101号旁边
9:00
小劳馄饨
馄饨界的“小鲜肉” 几个月就收了大批回头客
记者 钱卓君
“大姐,老花头啊(老样子)。”
“后头碗芹菜好烧了,张燕个姆妈要来的(后面那碗芹菜可以烧了,张燕的妈妈要来了)。”
一个个老客户陆续走进小劳馄饨店,劳大姐刮一眼就熟络地报出名字打起招呼,转头和厨房里的大哥报单,手上一刻不停地包着馄饨。
在动不动就是开了几十年至少也是十几年老店的这一带,开张才几个月的“小劳馄饨店”绝对算是店家里的“小鲜肉”,然而这张生面孔却迅速做出了牌子。我第一次来踩点的时候是晚上8点,人家店正是人声鼎沸,生意好到客户站在马路上排队,他家却是冷冷清清,门都关了,大姐和大哥一人抱着一个脸盆在奋力拌肉馅。一问,原来是生意太好,当天现做的馄饨已经全部卖光,早早关门拒客,开始为第二天的馄饨做准备。
之所以用“大姐”“大哥”而不是老板老板娘来称呼开店的这两位,是因为他们并不是两口子,而是昔日同事。原来两个人都是紫阳照相馆的员工,搭档在灵隐摆摊照相。在数码大潮、智能相机加自拍杆的三连击下,两个人成了“互联网冲击下岌岌可危的传统行业”受害者。照相摊是摆不下去了,“本来麻将搓搓老K打打也不是不可以,但是要交养老保险金么想想总还是要出来做两年。”两个人一商量,就搭档开了这家馄饨店。
大姐并没有学过做馄饨的手艺,也不曾去研究杭州湖州的流派之别,她说自己做馄饨就靠“诚心”两个字。肉,是大马弄一家定点土猪肉摊位进的,每次进货的时候,她不错眼地盯着:“现在的人不比老底子,我总要自己看着放心。”拌肉馅这个关键环节,绝对不用机器,而是手工打制,这也是这家店的卖点。一碗考究的馄饨,辅料也是很要紧的,大姐自豪地捞起雪白的虾皮给我们看:“你看看这个虾皮,我们用的是最好的。”然后是馄饨上面铺着的均匀的蛋丝,大姐要求给蛋丝一个大特写:“每根都切得一样粗细。”
等我们吃到这家店的时候,胃的内存已经响起红灯警报,所以四个人只点了一碗香菇鲜肉馄饨。吃完后感觉的确不错,亮明采访意图后,大姐急煞了:“啊哟你们早说哎,早说我就叫你们点鲜肉馄饨了。”讲真,除非是纯粹的肉食动物,杭州人吃馄饨还是喜欢有荤有素的,春天点荠菜马兰头,冬天么点香菇三鲜,我本来还以为自己点得很内行呢。结果大姐说,她家的鲜肉馄饨特别好吃,肉咬进去和小时候一样,有回味,而且里面还加了芝麻,“芝麻每天我一大早现炒现烧,要是前一天烧的话芝麻受潮加进去就软了不香了。”
在我们采访的时候,不时有客户进来,几乎每个人大姐都能打上招呼,说出喜好。难道,因为摆过摄影摊的缘故,大姐拥有的是摄影式记忆力?我们莫非还帮“最强大脑”发现了一个选手?大姐说,哪里啦,因为店里来的10个里8个都是回头客啊,一回生二回熟,自然就记住了。说话间,一个一直闷头吃馄饨的男子站起来会钞,一边把钱放进收钱的箱子一边说:“我一个月30天么至少28天要来这里报到。”
地址:四牌楼1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