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茶行业学历最高的企业
生意好得令人艳羡,李晓军却是甘苦自知。一个人进货、验货、送货、发货,每天都忙活到凌晨两三点,再这样下去不是个办法,他知道自己必须得找几个帮手。“我去人才市场花了500块钱租了一个摊位,结果保安过来赶人,说没有营业执照不准招人,我这才意识到注册公司的重要性。”
2008年8月20日,李晓军拿到了营业执照,并将商标正式注册为“艺福堂”,第二天马上就跑去招人。“传统茶企其实不喜欢学历太高的,觉得流动性大,不好管理,但是我当时招人就要求是大学生。”李晓军自信,艺福堂现在绝对是茶行业里平均学历最高的企业,也是跨行业人才最多的企业。因为艺福堂用人,最看重的不是他的专业能力,而是他的创新思维,员工必须具备实时产出优质创意的能力,每天比昨天进步一点点。
在艺福堂,我们能看到一幅在其他企业看不到的奇景,那就是员工人手一本《论语》与《弟子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场景?李晓军说,公司每年开年会都会邀请优秀员工的父母来杭州游玩,他无意中发现,许多年轻人与父母之间缺少交流,不知道如何与父母相处。于是,他组织内部团队重新编纂了国学经典,里面不仅有原文注解,还有相关案例的分析。员工只要做到了其中的某件小事,比如每周给父母打电话,就能得到公司的奖励。“效果是立竿见影的,一个人做起来以后,同事也纷纷效仿。”李晓军颇为自豪的是,不光员工与家庭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改善,整个公司的凝聚力也得到了提升。
三年内将实现“无专利不出品”
前段时间,王健林的“小目标”火遍了整个朋友圈,但这对于艺福堂来说已经不再是目标了。早在2012年,艺福堂的营业额就突破了1个亿。但李晓军笑称自己仍是个穷人,因为挣来的所有钱都投入了公司的基础建设。
他告诉记者,艺福堂拥有一个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工厂,两个茶叶QS(食品质量安全认证)工厂,一直要求员工用制药的严谨态度来制茶。最近,艺福堂还在桐庐建设一座占地3万平方米的中央工厂,配备了全自动化生产线,未来公司的产能将得到大幅提升,生产成本则会进一步降低。
那么李晓军给自己定了什么“小目标”呢?“我给研发部下了硬命令,三年内必须实现‘无专利不出品’。”他说,别看艺福堂身处传统茶行业,凭借数十项专利傍身,公司早已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李晓军随手拿起桌上放着的一个茶叶罐,底部开了一个小洞,可以用来种花;再拿起另一个,罐身上有一个长条形的小口,显然能够用来存钱。这些脑洞大开的创意都是专属于艺福堂的实用新型专利。
“据我所知,滨江区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年人均产出在100万元左右。由于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等各个环节的人力负担,我们的茶企同行人均产出最多也就20万元左右,我们今年已经接近80万元了。”李晓军说,艺福堂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一家农业企业,而是把自己归为互联网企业。
用“EFUTON”为中国茶叶正名
如果你曾经购买过艺福堂的产品,也许早就注意到了艺福堂的英文名字“EFUTON”。李晓军说,“EFUTON”已经完成了国际商标注册,往后艺福堂产品外包装上的所有信息都会实现中英文对照,以此培养员工的国际化意识,为全面走向国际市场做准备。
“以往国内茶叶大多是以原料茶出口,再由国外茶企进一步加工,并且包装成自己的品牌,立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是这样的做法十分不明智,要知道,品牌的价值比产品本身要高得多。”李晓军说,中国虽然是茶叶大国,却没有一个响亮的茶叶品牌为世人所知,艺福堂希望以品牌的形式走出去,为中国茶叶正名。
今年,艺福堂与德国的百年茶企Teekanne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这对于艺福堂的国际化以及中德两国的文化与贸易交流都具有重要意义。签约当天,李晓军发了一条朋友圈,第一条照片就是飘扬在德国上空的中国国旗,他想与更多的人分享他看到这一幕时的激动。
“以前艺福堂是一个人影响一小部分人来喝茶,现在的艺福堂是200多人影响国人,将来我们将能影响更多的世人。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无论怎样都会不忘初心——做老百姓喝得起的健康茶!”李晓军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