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保监会外,近期监管层相继展开两融业务检查。证监会周三再次启动券商融资融券业务,根据整体安排,近期将对剩余46家公司融资类业务开展现场检查。不过,证监会认为这属日常监管工作,不宜过分解读。
不过一位知名分析师表示,近期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的政策都透露着去杠杆化信号,可能会对股市形成一定的压力。他认为,3400点附近是管理层近期可承受的上限。而一系列的去杠杆化动作,必然会对场外新增流动性构成冲击。
真正意图:让资金回流实体经济
监管层频频出手,释放出明显信号,他们并不希望看到市场过热,而是应该回归到长期稳定上行的趋势。过去A股疯涨的趋势过度放大了财富效应,使得许多资金非理性地冲进了股市,承担了较大风险,不利于市场稳定。
从2014年一系列宏观指标看,经济整体下行的压力依然贯穿全年,很多指标创下近年来最差表现:比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滑落至8.3%,是金融危机以来最差的年度数据;官方的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12月为50.1%,为2014年年内最低;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15.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5.1%),是2001年以来最慢的;而铁路货运量在2014年12个月更是创下12连跌的惨淡表现。
更令人在意的是,庞大的信贷资金多未流入实体经济。
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去年12月利润连续5个月下滑,同比下降8%,降幅比11月份扩大3.8个百分点,同时降幅创历史最大跌幅。由此导致资金、人才等资源大量向金融、房地产等领域流动,难以吸引优质要素资源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曾与表外融资有极高相关性的地产,投资到位资金中的“自筹”部分,在12月也继续大幅负增长,表明表外融资同样没有大规模流入地产投资。
由此可见,去年年末表外融资的扩张释放的资金极有可能进入了股市,推升了股市泡沫。这样看来,过去几个月股市红火的行情,非但没有改善实体经济的融资状况,反而还加重了“融资难”问题。因此,近期监管层对股市融资的清查非常必要,是在为经济增长的复苏扫清障碍。
利用市场震荡机会积极布局
尽管市场波动可能加剧,但如一些机构所说:“风停了,鹰仍会高飞”,被趋势、政策推动的企业仍将是关注焦点。
银河证券认为,走出去“战略是本轮蓝筹估值重构的重要动力。本轮蓝筹股上涨行情启动于7月下旬,从时间上与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六次会晤高度一致。这并不是巧合。装备制造与工程承包将再次受到市场追捧。高铁受益于南北车合并与“走出去”大战略,也成为市场的明星,核电、机床、工程机械、重卡、电力设备等行业也有不错表现。主题投资方面,国泰君安建议关注京津冀一体化周年利好政策出台时间窗口,以及长江经济带和国企改革提速。
兴业证券近期发布的投资策略认为,震荡纠结期,仍是布局时。一是“中国制造”再升级,包括高铁、新能源设备(核电、光伏电站、风电等)、航空、电信、造船等;二是“中国智造”再突破:移动互联网、工业4.0、计算机软件、广告营销、体育等;三、欧版QE效果将在二季度逐步显现,前瞻性地逢低布局资源品和油气设备等;四、继续利用震荡布局“资产证券化、价值重估”主线,尤其是大金融板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