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宝宝”数量反超互联网系 未来收益率或更具竞争力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4-09-30 08:54   

有业内人士称,其实银行推出“宝”类产品实属应对互联网金融和利率市场化的无奈之举。去年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理财迅速兴起,短时间内就吸引了上千亿资金涌入,不仅分流了银行理财客户,还带来了存款“搬家”现象,一定程度上对传统金融形成了冲击。银行如果不推出“宝”类产品,存款可能会持续流失到其他机构,但如果跟风推出,则会造成活期存款转化成高成本存款,对利差有负面影响。因此并不是银行“宝宝”养不大,而是银行不愿意养大“宝宝”。敢于推出这类产品的银行经营能力一般较强,推出宝类产品也是意在留住客户。

未来银行系宝宝收益也将逐步回归

今年以来,“宝宝”类理财产品收益率一直在下滑通道,进入8月份后,各类理财宝宝的7日年化收益基本低于5%。

在流动性宽松、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政策导向正逐步向解决企业融资成本高、融资难的方向发展。对于“宝宝”类理财而言,除了受特殊时点以及特殊事件的影响外,“宝宝”类理财产品短期收益率会维持比较稳定的水平。融360统计数据显示,预计未来宝宝类产品将跌至4%临界点,但随着信贷成本的正常化发展以及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宝宝”类理财破4%已成必然,最终回落到3%~4%,收益率的竞争优势不再。

银行业内人士也表示,银行系“宝宝”产品仅仅只是众多金融服务需求中的一种,客户也不会将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宝宝收益将回归正常水平,预计将跌至3.5%。

不过,银行系“宝宝”在认购门槛、单日取现额度、到账速度以及支持银行卡等方面,因有银行本身强大的系统支持,相比于互联网“宝宝”来说,依然拥有先天优势。同时银行系“宝宝”的盘子较小,从银行与互联网金融竞争的大背景来说,银行业内也更倾向于先吸取同为银行系的“宝宝”资金,从而推高银行系“宝宝”的收益率。

此外,有专家认为,随着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日益严格,宝类产品的灵活性和收益性或将进一步走低。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货币基金将会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而宝类理财产品的投资标的物可能更多转向票据、保险、债券资产和非标资产,余额理财的投资门槛和风险也会相应增加。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记者 郭雀屏  编辑:郑海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