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系宝宝的后发优势
普益财富研究员方瑞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与互联网系产品相比,银行系“宝”类产品有一定优势。首先,客户对银行的信任程度较高;第二,银行本身已拥有很多有可投资资金的客户;第三,银行与自家“宝”类产品除了在销售渠道方面的合作外,也可在交易、投资等方面提供便利,如资金交易实时到账、优先吸收自家“宝”类产品资金等,从而提升产品流动性和收益率。
安全性是银行系“宝宝”打出的第一块牌子,不少产品在宣传时的重点就是资金安全有保证。事实也的确如此。是因为银行系“宝宝”不具有支付功能,资金闭环保证了资金的安全性。尽管余额宝等“宝宝”都承诺账户资金安全,发生被盗可100%赔付,但一旦发生损失,总免不了索赔的麻烦,因此整体来看,银行系“宝宝”在安全性方面更胜一筹。
此外,对资金进出量较大的投资者来说,银行系“宝宝”或许更合适。由于当前各家银行对互联网宝类产品资金的划拨都有限额,因此某种程度上增加了申购的障碍,比如用储蓄卡快捷方式购买余额宝,单笔单日限额均为5000元,单月5万元;用工行、建行、农行、中行卡购买理财通,单笔限额1万元,而办理“快速取出”业务时,单笔额度仅2万元。
相比之下,银行对自家或是他行产品要友好很多。比如中银“活期宝”通过网联支付购买,额度基本能达到500万元;兴业“掌柜钱包”单日单笔额度,以及每日累计赎回额度都是3000万元。而包括中信薪金煲、交行快溢通在内的多款银行“宝宝”产品,快速变现的单日限额都能达到50万元。这无疑能保证投资者获得更好的资金流动性。
此外,服务方面,1元门槛曾是互联网宝宝的旗帜之一,但目前银行系“宝宝”首次认购、申购的最低门槛仅为0.01元。互联网宝宝T+0赎回,而有的银行“宝宝”已不需赎回指令,如中信银行 “薪金煲”、渤海银行“添金宝”,可直接通过ATM机取现或转账。
银行系宝宝吸金规模遭遇尴尬
尽管银行“宝宝”后发优势明显,大有全面超越互联网“宝宝”的架势,但规模却不尽如人意。与余额宝等互联网“宝宝”推出不到一个月时间,规模便轻松破百亿的吸金能力相比,银行系“宝宝”更是难以抗衡。
从截至二季度末的数据来看,余额宝仍然一家独大,规模达到5741.60亿元。在银行系宝宝军团中,规模最大的为兴业银行掌柜钱包,规模为519.34亿元;民生银行“如意宝”规模为73亿元,招行“朝朝盈”规模接近50亿元,与余额宝的规模差距巨大。
而据基金公司披露的6月末净值统计,货币基金(包括理财基金)总规模达到1.71万亿元。去年底货币基金整体规模仅为7475.9亿元,今年上半年增长了近1万亿元,其中银行“宝宝”所占份额非常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