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实体书店怎么走
小而美的专业书收藏书有市场
中国的图书销售市场还是被看好的。2013年,中国的图书销售总额大约800亿,其中400亿是教辅。以13亿人、人均4.77本。如果人均阅读能上升1本,将会是多庞大的市场?
实体书店未来怎么走?做了20多年书店生意的王海松说,也许通雅轩是一个最佳样本,因为这是杭州“唯一一个靠卖书赚钱的书店”。
通雅轩开了7年,直到去年11月,才搬到文二西路的店面。此前,它更响亮的名号来自网络——他是孔夫子旧书网上排名第一的书商。“其实古籍是图书门类里面特别小众的一个,当初做这个一方面是自己的爱好,一方面也想做些差异化的东西。”郭军说,正是这样的差异化经营,反而让他走出一片天地。
“现在我书店的书,有30%-40%的图书是网上书店找不到的。所以网络低价图书对我冲击并没有特别大。”郭军说,目前书店里有2万多种图书,线装书籍也有2000多种。这个变化是最近一年多让郭军最意外的,由于价格昂贵,线装图书原本只占书店销量的10%,去年这个数字已经上升到了50%-60%。
上个月的上海书展,让郭军感触很深。通雅轩7天有20多万的营业额,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几千块钱一套的线装本一套接一套地售出,周日一天的销售额竟然达到8万多元。
郭军说,现在来通雅轩买书的人中,收藏队伍越来越庞大。“可能跟我们的门类有关,越是传统文化的典籍越有经久的阅读与收藏价值。”郭军坦言,这也许就是未来实体书店的一个方向。
去年,王海松在天竺路开了一家佛学书店——书林精舍,专卖佛教书以及与佛教相关的工艺品。其实这不是他第一次做“专业类书店”,王海松曾经创立文史、教育和音乐三家书店,算是杭州民营书店黄金期的代表人物。
王海松说,无论是通雅轩还是书林精舍,能够走下去的关键就在“小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