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皆兵 | 清风徐来(退休闲杂人员,拣些本草故事玩) 问宋捷民老师:从前看小人书,说万恶的旧社会穷人治疾无门,去庙里求神,某僧人写一幅字,念了咒,烧了灰,抓把香灰让人回家吃了,这香灰有用吗? 宋老师说,写字用的墨,现在是臭的,从前是香的,因为墨里面有好多中药。用香墨写的字,再烧了灰,对有些病来说就是药。 在古代,为了使墨的气味芳香、光色滋润、质地细密、入纸不晕,制墨师在制墨配方中加入了很多名贵中药,后来人们发现制墨也可以入药。 据史料记载,以墨入药始于三国时期,至南唐时,药墨兴起。南唐的徽墨中加入了麝香、冰片、珍珠粉等中药,具有清热止血、镇惊祛痛的功能。 明清时期,药墨在民间广为流行,当时的商人即使不通文墨,外出时身边也会带块墨锭,当药用。 《本草纲目》中说:“墨气味辛温无毒,主治止血,生肌肤。” 从前有人为了让墨好看,用烟囱里的黑烟,一次次地加入麻油,用火烧后制成墨,墨的质地非常亮,因为非松烟制作,是不能当药的。 专门治病的墨,得特制。 清代徽州墨业有四大家: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胡开文,其中胡开文善做药墨,被誉为“药墨华佗”。胡开文,原名胡天柱,本为一名墨工匠,因休宁县汪启茂墨店倒闭而盘下该店。为了重振墨业,胡天柱拜访了绩溪小九华山银屏古寺的老和尚了空,得到了配墨原料和工艺创新的启发。在回家路上,借住山神孤庙过夜,梦见一白发老翁手托文房四宝,站在他面前说:“汪氏墨店归尔经营,天开文运,百事待兴。”言毕飘然而去。 此后,胡天柱就叫胡开文了,时值乾隆三十年。让他成为一代药墨宗师的是他创制的八宝五胆药墨,他以熊胆、蛇胆、青鱼胆、牛胆、猪胆等,和入水牛角、羚羊角、蟾酥、珍珠、牛黄、麝香、朱砂等8种珍贵药材入墨,制成了凉血止血的药墨,尤对皮肤病、咽喉疾病、痈疽疮疡、癥瘕积聚、关节疼痛、血症等疗效明显。 药墨的原料,来自松烟。烧松烟是个技术活。 得先找到死去多年的枯松树。自然死去的松枝中含有丰富的松油,遇火能充分燃烧,它产生的松烟,飘曳、清澈、纯净、袅袅婷婷,真的,烟和烟很不一样,一般的柴禾也就是烧个黑。 烧松烟得搭专门的窑,烧出的青烟不能飘出三界外,每一缕都要收纳起来做墨。 烟轻,会乘着热度往上走,搭的烟棚得平着走,才收到烟灰。 这个烟棚十五米长,长到能让烟们走完它的行程,脱离热量的催促,轻轻地落在人间。十五米的路程是烧烟人多年的经验和测算。 烟棚有一定的高度,密不透风,得防着风把青烟往上送。一段百年枯松完成了它的涅槃,转化成轻灵的魂魄,停下来,泊于人间。 最轻最细腻的烟灰总是冷凝在烟棚的末尾,因为它轻、纯粹,所以它走得更远。古医书中说:“须松烟墨方可入药,然惟远烟为佳。”远烟就是烟棚最后面的轻烟。 最好的烟粉留给药墨。 在江西大山里烧好的松烟粉会专程送到安徽绩溪,这里是墨的故乡,几乎家家都会做墨。做字墨的人多,做药墨的稀罕。 烟灰来了,先得筛过,粗的细的,要分级用墨。 好像每一步都不省心,熬胶的要求很高。烟灰得用胶来凝固,冬天,灶膛中的火得恰到好处,胶粒、药材、松烟灰需均匀地搅拌在一起。 松烟灰进入大锅时,不管是制药墨还是字墨,总掌柜或当家人,都会拿出家传的神秘药物配方。这秘方,从前都是传媳妇不传女儿的。秘方配好磨细,和胶烟灰一起入锅融合,成为一个“黑面团”——墨坯。 墨坯,要用大槌子使劲地敲打,那场面,让人想起乡间的打年糕。 打得够皮实坚韧的墨坯,放到板上用滚桶压平,趁它软乎时用铡刀切成小条,形成我们常见的墨的样子。 这算得上是全世界最黑的药了吧。 这墨块还得晾干。字墨是阴干的,药墨得晒干。 阳光下,晒干的墨药片在篮筐里哗哗作响。墨块成药后,若口服,得磨成粉,和其他中药一起入丸入丹;若外用,得加水磨汁,涂于患处。 好墨难求。以色黑、气清香、有裂纹、陈久者为佳。 所以,好墨的别名又叫乌金、陈玄、玄香、乌玉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