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西溪,在洪园的“荆溪访古”,我的眼前忽然一亮——这不是北京天坛圜(注:音yuán)丘的缩小版吗?中间的石圆盘好似“天心石”。 圜丘是古代皇帝举行冬至祭典的场所,而“天心石”,是位于圜丘中心的一块圆形石板,站在圜丘坛上层中央的圆心石上说话,会从四面八方传来悦耳的回音,明亮而深沉地回响。 西溪湿地曾是农田,为什么会在这里看到“圜丘”呢? 我先去园区相关展区探寻“湿地农耕文化”,找到了这样一块展板介绍:“西溪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次生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此处恢复了江南水乡人家的农家小院,展示了一些农户加工制作农产品的用具,如石臼、石磨、碾子,这些原汁原味的生产工具和习俗,展示了湿地乡村的传统生活方式和风情。” 在这行文字说明下,有一张照片。我将展板图上“圜丘”的照片与所见实物作了比照,发现有一处不同:说明图的中间是个“柱芯”,没有石圆盘;而眼前所见“圜丘”中央有硕大的圆盘。于是,我将这石圆盘看作“圜丘”中央的“天心石”。 所见当晚,我将拍下的石圆盘照片整理好,分别向几位先生请教,询问古代民间有没有圜丘?有的告知:民间是没有圜丘的;有的告知:古代陕西曾出现过圜丘,现今没有了。还有一位先生详细介绍了天坛圜丘,建筑构造为三层,九圈石板皆以“九”的倍数递增,共用石板3402块。2020年的高考,数学卷里有道题目就是问:天坛圜丘有多少块石板? 了解了这些情况后,我再次来到“荆溪访古”。先数了一下,“圜丘”为平地五圈,每圈石板都不是“九”的倍数。而与圜丘大相径庭的是——第三圈与第四圈之间有道直径为4.5米左右的石槽。这石槽有何功能?我道不出缘由。再量了量中央的石圆盘,直径为1.7米,厚约20厘米,相当重! 有了这些数据,我向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文物处的施红燕同志请教。她告诉我,这好像不是圜丘,她曾在安徽农村见到过,是农民破碎农作物外壳的一种农用工具,叫碾子。 我又向浙江大学的方龙龙教授请教,他看了照片讲,早年在塘栖农村看到过,类似体量比这个石碾要小,用来脱芝麻等农作物外壳的,现今早就没有了。谈话中,他还提出了一个问题:很想搞清楚这农用工具有多少年岁了? 我又想起了浙江省文物考古所的郑嘉励先生,他是位有名的考古学家,请他看看我所拍摄的“圜丘”。郑先生很快做了回复:这是古代农民用作农作物破碎或去皮的石碾,并发来一张石碾的照片。 郑嘉励先生告诉我,石碾由碾子盘、碾子槽、碾芯与碾子架等组成。碾子盘一般直径约为1.5米至1.7米,重500至600斤,碾子槽直径一般可达4.5米。据此判断,这座石碾应是清代至民国年间的古物。 郑嘉励先生还告诉我,浙江省宁海县长街镇西岙村、许家山村等村落,还保留着10座明、清至民国时期的石碾。2017年1月13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宁海石碾群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世事洞明皆学问”。“荆溪访古”还保留这般悠久历史的石碾,这是我国农耕社会遗存的“宝贝”呀!想起这番寻访,真是:人到耄耋学不够,误将石碾作“圜丘”。未及农桑应觉浅,西溪补吾识古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