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平的“英雄梦” 从一线工人到全国劳模 从学徒到技术创新带头人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9-05 06:17   

化工厂能在秀美的兰江畔生存下来,靠的是技术革新

研发大楼是厂里用原本准备盖行政楼的钱盖的,5层楼,4200平方米。电梯要刷卡才能进,走道上贴着“涉密区域”“禁带手机,严禁拍摄”等警示语。

在这个楼里,王国平参与了离子交换闭路循环增浓技术的研究,将氯化铵由昔日的污染源改造成创收点;他带领团队,开发了“原水预处理+二级反渗透膜浓缩+离子交换”工艺,将生产废水魔术般的净化成电厂锅炉给水。

世界化工巨头巴斯夫总部在德国莱茵河畔;新加坡裕廊工业园做到了“重化工与花园城市”共存。而大洋化工厂能在秀美的兰江畔生存下来,做到全国龙头地位,靠的也是:技术革新。王国平和研发团队功不可没。

“碳酸钾本是一个高能耗、高污染的工业,但我们通过循环利用,做到了年生产10万吨碳酸钾,1吨有污染的生产废水都不往外排放。”

“我的指导老师林福呈教授组织专家来参观,看到污水站占地好几亩,水里还养了好多红鲤鱼,教授们都惊呆了!”

2017年,王国平主导建立大洋生物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今年4月升级为国家站,现驻站博士两位,已有三位出站。他们毕业自国内的985、211大学,或从国外学成归来。

兰州大学有机化学博士华慧梁,博士后出站后留下工作,仅半年就干出了成绩,目前是研发中心副主任。

博士们都算是王国平的徒弟。他喜欢请徒弟们吃饭,顺便也向他们学习。

“有一次我简单讲了一下核磁共振谱图的解析原理,王主任马上学会了。他又找书学了很多,回来还跟我们讲,这个原理是怎样的。”华慧梁笑着说。

每周一早上,是研发中心的内部例会。王国平让大家轮流发言:上周完成情况,遇到哪些问题,这周想做什么。最后他给每个人点评:你可以用什么思路去解决你的问题。

“这是我培养徒弟的方式。人才成长,放手更好。”

十多年来,无论做研发还是带团队,王国平一直在这幢大楼里工作。直到今年4月,他升任总经理助理,搬去新盖好的行政大楼。

不过,老办公室的钥匙,他还留着。

王国平把新产品研发出来,寄给荷兰人,对方马上越洋下了订单

每年王国平要拜访很多客户,了解他们的需求。

今年6月,王国平走访江苏的客户回来,马上写了一个调整方案给对方。不到一个月,客户登门致谢,“效果太好了!我们产能增加!电耗降低!产品质量更佳!”

由王国平团队开发的产品,销往全球各大洲。

“去欧洲时,客户带我走访了一家有名的药企。当时这家企业对我们有点不放心。我和对方做了一次深度交流,他们马上转变成了我们的忠实客户,把原料采购也委托给我们。”

一家荷兰企业提出:你们能不能把防治火鸡球虫病的“盐酸氨丙啉”做成颗粒状,要跟粉末一样溶解快,而且不能加任何添加剂。

不到一年,王国平把新产品研发出来,寄给荷兰人。对方马上越洋下了订单,不是平时的1吨、2吨,而是10吨。

“10吨就是几百万元订单啊。荷兰企业还向很多同行推荐我们的新产品,我们在欧洲市场逐渐把原先美国品牌的市场份额抢占了。”

实实在在做好产品,在国际上能有一定话语权,这也是英雄

王国平还有很多“奇思妙想”。比如,把地沟油做成生物航空煤油,既解决地沟油的最终去处问题,同时积极应对欧盟推出的“航空碳排放税”。

“我们研究生物航空燃料是一种战略性考虑,掌握主动权。如果不去做研究,哪一天人家一旦封锁你,你怎么办?”

2014年,大洋生物科技集团跟美国波音、中国商飞等合作,开展“利用废弃动植物油脂生产生物航空燃油”项目。最艰难的中试阶段,王国平和团队连续1个月奋战在中试车间,困了就在控制室打个盹。

那年春节,王国平也是在车间过的。妻子平时很少埋怨,这次忍不住说,“家这么近,不能回来陪老人吃个团圆饭?”

王国平柔声解释,“我是领导,我不能太自私,总要让员工优先回家团圆。”

“我跟浙江工业大学的刘学军老师,还有中控实验室的值班人员,六七个人一起吃的年夜饭。我请镇上的餐馆烧了几个好菜送来,大家很开心,并肩战斗过了。”

中试产品顺利通过中国航油和中国民航局的检测。美国波音给出了“工艺先进、世界前列”的评价。

“我的目标是利用自主知识产权,建一条年产5万-10万吨生物航空燃料的生产线,做到航空公司用得起,生产企业有效益,国家还要有税收。”

在土生土长的家乡,一份工作一做就是30年,还做出了不小的成就。采访结束时,记者问王国平,“你18岁进厂,当时还年轻,有很多选择。现在你功成名就,有企业也想来挖你。前后两次,为什么都坚持不走?”

下面是他的回答——

我是奔着厂里技术员来的,当时环境艰苦,我肯定也有想法。但我爸妈从小教育我,就是不要怕吃苦。我是农村家庭的独子,但我十岁就帮家里烧饭,每年暑假都上山砍柴。

我读的高中是重点中学:严州中学,我们那届考上大学的只有七八十人。我本来想复读的。工作第二年,我爸患癌症走了,我整个人一下子长大了。

我从一名高中生成长起来,给企业创造了很多价值。但反过来说,企业也一直很包容我,没有因为我学历低不重用。

我从小梦想是当科学家,像李四光、竺可桢那样。作为基层科技人员,我离科学家还很远,可能一辈子也做不了太大的事。但实实在在做好自己的产品,在国际上能有一定话语权,甚至帮助解决中国的“卡脖子”瓶颈,这也是英雄!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戴维  编辑:汪浩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