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讯 提到科研创新,一般联想到博士、硕士。而王国平高中毕业就参加了工作,是土生土长的建德人。
浙江大洋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洋生物科技集团”),一家大山里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也是王国平30年没有换过的工作单位。从最艰苦的生产一线岗位做起,他从一名高中生成长为公司第一位高级工程师。
30年来,他主持承担了国家重大新药创制、“863”和“国家火炬计划”等科技攻关项目,开发出苯甲醚等10余个新产品,为企业和家乡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30年很漫长,但对一个有理想、有信念、有责任感的科研人员来说,时间只是一晃而过。
化工厂排出的水,能喝吗?还真和兰江的水没什么区别
“你来了会感觉到,化工厂并没有那么可怕,它可以是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我们化工行业从业者,也应该是家乡好山好水的护卫者。”
王国平身后是大洋生物科技集团的污水处理站。全厂工业废水在资源回收利用后,集中到这里,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处理、高级氧化和活性炭吸附,最后排入钱塘江的支流——兰江。
“你看水有多干净?你闻闻看,没有任何异味。也不妨尝尝,有一点点咸,那是水里的盐。”
王国平蹲下身,在排水渠里洗了洗手,顺带清凉了一把脸,然后双手一捧,喝了一口即将回归大自然的“纯净水”。
化工厂排出的水,能喝吗?记者将信将疑,也照着样子洗手,用手指蘸水尝了尝——还真和兰江的水没什么区别。
“30年前我刚来时,生产环境天差地别。当时我们把山上的柴火扛下来,在几口露天大铁锅里熬制碳酸钾。每天下班,身上都是白花花的一层。皮肤蹭破了,就会被蚀出一个洞。上班一个月,我的头发全被碱粉染成了黄色。”
1992年高考落榜,王国平到家门口的大洋化工厂上班。他从小对化学感兴趣,高考化学还考出了高分。进厂第一天,他在厂房前拍照,两手插裤袋,头发乌黑,意气风发。
一起进厂的四个年轻人被派到碳酸钾车间,这里干活的都是老工人,拿的岗位工资比技术员还高。
那时候上班没有工作服。干体力活,冬天也出汗。粘在衣服上的碳酸钾,遇汗化了,皮肤又会被蚀出一个洞。
有人干了半个月就跑了。另外两个人也陆续熬不下去了。
个子最小、年纪最轻的王国平,留了下来。事后才知道,当时厂长陈阳贵要求,把四个年轻人“安排到最艰苦的岗位上”。
三个月后,王国平通过“考试”,离开车间,去当技术员了。
他用最笨的办法不停地试,最终发现,是水有问题
大洋是兰江边上的一个集镇。《建德县志》记载,这里江面开阔,其势浩瀚,故名“大洋”。
1976年,大洋化工厂成立,主要生产化工原料碳酸钾。
很多技术员分析了十几年碳酸钾的钾含量。王国平到化验室才一年,就给师傅们出了难题。
“按照国标,钾含量98.5%就合格。但我检测出来,99.9%的都有,为什么会这么高?”
师傅们告诉他:检测合格就行了。
他用最笨的办法不停地试,最终发现,是水有问题!水里有干扰物质,难道是氨?
“当时所有生产废水都排放到兰江。日子久了,水里就有氯化铵积累了。我们又拿江水去烧蒸馏水,检测就受到了干扰。我想了最简单的办法,烧蒸馏水时加点酸,把氨去掉,检测出来就是正常值。”
从那时起,同事们碰到技术难题,都来找王国平商量。公司主要产品的出厂质检,也交给他负责。
2000年,26岁的王国平被任命为质检科科长,是全厂最年轻的中层干部。
观察一次完整的发酵实验,他可以连续72小时不合眼。5年里,他共完成856项实验,做了152本笔记
2006年,完成股份制改造的大洋化工厂准备进军生物领域,派王国平去浙江大学脱产学习。
“我一直遗憾,没上过大学。让我到顶尖高校里,跟尖端人才面对面交流,我愿意!”
在生物楼实验室旁,王国平租了一个小房间,没有卫生设施、没有空调、没有网络,这样的“校园”生活,他坚持了5年。
那时候王国平已经成家,女儿还小,妻子全力支持他的工作。但一个高中生,对分子生物学、基因克隆两眼一抹黑,怎么追?
“我在浙大待了5年,除了没拿学位,学的和其他人一样。所有生物技术方面的课,我都去听了。身边每个老师、同学,我都当做是老师,而我就是一名学徒。”
观察一次完整的发酵实验,他可以连续72小时不合眼。5年里,他共完成856项实验,做了152本笔记。
短短几年,他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20多篇论文,申请并获得10多件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2008年,大洋化工厂成立研发中心,任命还在浙大的王国平为负责人。上任第一件事,他想办法把浙大毕业的硕士人才招揽到团队中来。
2010年学成回厂,王国平和研发团队正好赶上新建的研发大楼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