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白天向左,夜晚向右,每日往来于单位与住所,穿行在相距甚远的两个城市区块之间,你或许就是这样的“钟摆人”。
“长途奔袭”的背后,与大城市“职住分离”的布局密切相关。大批人才在城市CBD区域和产业集聚区工作,然而高房价、高房租很难让他们实现在这一区域居住的愿望——这是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日复一日的“摆动”考验着人们的经济成本、健康状况和生活品质。
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中指出“要建设一批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区新城,推动多中心、郊区化发展,有序推动数字城市建设,提高智能管理能力,逐步解决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过密问题”。前不久,杭州正式对外发布杭州云城概念规划,要在高端人才集聚的城西科创大走廊,率先开展“产城融合、功能复合、职住一体、标杆示范”的实践。
如何平衡“职”与“住”的空间距离,已是城市必答的一道新考题。
引才高地的“痛点”
30万“钟摆族”
将精力消耗在长途奔袭上
一大早,从位于下沙的家中出发,开始了前往余杭梦想小镇、全程40多公里的长途跋涉;好不容易有一天晚上不用加班,却在晚高峰中堵了两个多小时才到家……回想起今年初这段“钟摆族”的日子,良仓加速器人力资源总监张皓依然清晰地记得当时的疲劳感。
“后来未来科技城管委会给了我们孵化器一个人才公寓的名额,前段时间开始,工作日我就住在了城西。”如今,张皓过上了另一种“钟摆式”的生活,工作日独自住在城西,周末“摆”到下沙。
张皓的生活状态并非个例。同样是在良仓加速器,副总裁王峰家住临安城区,每天开车一个小时到公司。尽管不久前地铁16号线已开通,但算上步行至地铁站的时间,通勤时间仍然需要一个小时。
“目前这里的教育资源不足,即便我们已经在附近买了房,也还在犹豫交付后是否入住。”考虑到孩子的就学问题,王峰一家正在西湖区寻找合适的房源。可以想见,未来的王峰依然会是“钟摆”一族。
当前,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已经成为引才高地,集聚各类人才超50万名,2019年人才净流入率达24.56%,远高于杭州市人才净流入率。然而杭州早年的发展规划是“东动西静”,杭州城西的崛起,最初更多是靠市场力量的推动,产业和人才的快速导入,已远超当初规划预期。由于城市功能建设相对滞后,教育、医疗等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无法满足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只得向区域外“迁徙”。
不久前,在一次关于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的座谈会上,一位知名科创企业负责人在发言中提到,当前,在杭州城西有着30万“钟摆族”。“尽管没有精确测算过,但根据我们的摸底了解,30万这个数字是大致合理的。”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管委会规划建设局规划师罗一南说。
一位规划专家告诉记者,城西的职住分离大致有两条通道:沿文一西路通道“摆动”的是工作在城西、住在其他城区的群体,是大走廊产业先行、人才集聚这一发展路径下的产物;而沿天目山路通道“摆动”的,则是住在杭州城西,工作在主城区的群体,这一群体中分为两类,一类人在杭州中心城区外延的过程中在当时相对偏远、房价相对偏低的城西购买了改善型住房,一类则购买了刚需住宅。
在城市演进和市场选择下,人才集聚高地的“痛点”日益凸显。今年5月,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新一轮规划编制曾进行过一次线上问卷调查,共收回1016份有效答卷。调查显示,工作在大走廊的人群中通勤时间在30分钟以上的占45%,且日常出行所用交通工具以私家车为主,导致了这两条通道的出行拥堵,人们普遍感到上下班“心累”。如何在改进城市的空间布局中,改善城市的生活质量,成为能持续吸引人才的高地,成为城市管理者思考的重点。